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五月初,山东菏泽蒜农靳天鹏的6亩蒜薹到了该采收的时候,因采收人力成本昂贵,急得靳天鹏在网上发布消息,称地里的蒜薹免费拔,免费拿,只求人们能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把地里的蒜薹拔光,“要不然再耽搁几天,蒜头的养分就会被作为大蒜花茎的蒜薹吸收,蒜头长不大,损失得更多”。山东蒜农们这个夏天作出的多为“弃薹保蒜”的选择。在山东金乡核心产区,蒜农们为了不影响蒜头的生长,有蒜农直接放弃了蒜薹的收入,只将它们匆匆拔掉,放倒在地里,“就盼今年的大蒜能卖个好价格。”


5月初,靳天鹏家还有6亩地共约3000斤的蒜薹未拔。受访者供图

 

“来拔蒜薹吧 拔掉的免费送你”

 

蒜薹虽然是人们饭桌上的常客,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蒜薹和大蒜之间的关联,更难说清蒜薹和蒜苗之间的关系。种了几年大蒜,山东菏泽人靳天鹏对这些问题门儿清得很,“蒜苗是大蒜幼苗时期长出的青苗,它的口感特别嫩。而蒜薹其实和蒜苗一样,都是同根生,只是生长时期不同,蒜薹是从大蒜头上长出的花茎。”靳天鹏说,如果蒜薹不被及时拔掉,那么埋在地下的蒜头也会受到影响,“大蒜的养分会被蒜薹吸收,蒜头在同期虽然也能生长,但是肯定就长不大了。”


蒜薹与蒜苗分别为大蒜不同时期的花茎。


于蒜农而言,无论是蒜苗、蒜薹、还是被埋在土里的大蒜,都是辛苦一季过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今年,蒜薹没为靳天鹏带来收入,只为他带来满腹的焦愁。


四月底,靳天鹏位于菏泽王浩屯镇的6亩大蒜长出了蒜薹,当地收购价格比往年低了许多,“去年蒜薹每斤能卖到2块钱左右,而今年只有1块2。”收购价低,但拔蒜薹的人工费用却一点没降,靳天鹏说,往年能请到周围乡镇的村民拔蒜薹,每斤报酬为8毛钱,而今年每斤报酬涨到了1块钱,且即使乐意出钱,也未必请得到人。“去年蒜薹和大蒜的价格高了一点,所以许多农户自己家也种了一些大蒜,今年人家已经自顾不暇了。”


蒜薹不挣钱不打紧,关键是不能影响大蒜的生长。情急之下,五月初靳天鹏选择直接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免费拔,拔走多少拿走多少”,寄希望于人们来地里帮忙“清空”蒜薹。这一招成效不错,但收效不多,五一小长假,四五十名热心人来到靳天鹏的地里,最终只拔光了两亩地。“一般是大人带着孩子来,效果不是很明显。”


最终,靳天鹏还是从近一百公里外的其他县市,请来了拔蒜薹的高手,拔光一亩地只需两天左右,当然“高手”的工资也不少,每天工资就有200元左右。“但好在蒜薹最后都拔完了,没耽误大蒜的生长。”

 

人工费比菜钱贵 蒜薹钱不挣了


截至目前,靳天鹏自家地里的蒜薹已经全部售出。尽管在靳天鹏看来这一季,蒜薹没有挣到钱,还白白搭上了工夫,但实际上,比起近100公里外的济宁金乡县的蒜农,靳天鹏应该算得上是幸运。


截至目前,靳天鹏自家采收的蒜薹已经全部售出。受访者供图


即使从全国范围内来看,金乡也足以称之为大蒜的著名产区之一。靳天鹏将家乡菏泽称之为“老蒜区”,但谈到金乡时,也不得不承认这里是山东大蒜的核心产区,“在我们这里的蒜和蒜薹,很多也是要卖到金乡的。”


名声在外,可金乡蒜农说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菏泽的蒜薹每斤能卖到一块多钱,在我们这里,一斤蒜薹只能卖4、5毛钱。”孙雪梅是金乡县羊山镇博琛大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合作社种植大蒜的面积有200多亩,今年的蒜薹被大伙儿拔下来之后,都被扔在了地里。


菏泽当地,蒜薹收购价为1.2元左右,而在金乡,收购价只有菏泽收购价的一半。


一亩地蒜薹的收益能有一千多块钱,往年蒜薹根本不愁卖,今年这钱不挣了吗?孙雪梅说,这并非大伙儿不想挣,而是这钱实在挣不起。“之前都是请人来拔蒜薹,一斤7毛钱。今年虽然我们这不缺收蒜薹的人,但要是请人,价钱比蒜薹价都高,除非自己实在拔不动,怕影响大蒜生长,要不然根本不会再雇人了。”孙雪梅说,在不以卖出为前提的情况下,拔掉的蒜薹无须再打理,“拔下来就扔地里,效率很高。”


“价格可能不理想,但还是盼着有收成”


为什么今年蒜薹价格走低?靳天鹏觉得,蒜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疫情的影响,“需求少了,流通少了,自然蒜价便宜。”对于最近几年大蒜的行情,靳天鹏认为这几乎没有规律可循。孙雪梅也自觉说不清,除了疫情的影响,她还提到了大蒜种植面积的变化,“种蒜的规模小,价格就高点,面积扩大了,价格就会低一些。”她认为这是非核心产区大蒜种植面积不稳定有关。


蒜薹拔光后,再过半个月左右,山东的鲜蒜便到了收获的时候。蒜农们在期间要做的,也只是静静等待。无论是孙雪梅还是靳天鹏,都盼着大蒜能有个好收成,以弥补蒜薹的损失。


可孙雪梅也说,自己也能感觉到前景并不是非常乐观。她谈到大蒜收获季节比金乡早的另一产区,“听说河南那边鲜蒜只能卖到几毛钱,今年蒜农心里要苦狠了。”


在孙雪梅看来,按照这样的行情,未来大蒜的成熟,仍伴随着许多愁苦,最无法避免的还是高昂的人工费用,“仅仅是把大蒜从地里刨出来,每亩地就需要300-400元的投入,这还算少的。”这笔钱省不得,200亩的面积,农户们挖不动,自然要雇工。

 

弃蒜薹,保大蒜,在这个选择里,有蒜农在低收购价和高人工费面前的无可奈何。但保住的大蒜,是否能在收益上给蒜农一些心理上的补偿呢?


孙雪梅知道不乐观,但她还是期盼着。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