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安安


人类拥有文字的历史极为漫长,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现和矫治史,只有短短一百余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全民识字的普及让个人乃至全社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在现代社会,无法阅读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样会影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时候重新理解阅读了。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关于书写、阅读和大脑进化的全新领域,也真正揭开了儿童阅读障碍的神秘面纱,打破了自1896年摩根医生发现首例阅读障碍儿童后,针对这一病症数十年进展异常缓慢的状况。上百年的时间里,数十万人投入到对阅读障碍的研究之中,但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解与争论。


在一系列针对性的研究中,人们想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儿童阅读障碍?它的底层神经机制是什么?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人们同样希望知道,到底什么样的基因会引发阅读障碍?在三十多年的学习和研究生涯中,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舒华专注于语言学习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致力于推动汉语儿童阅读障碍者的诊断与矫治。舒华认为:“对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进行矫治,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融入社会,能够正常的发展,不要因为自身的问题在社会中掉队。” 


《聪明的“笨”小孩——儿童阅读障碍症,那些已知和未知的故事》专题封面。


阅读障碍儿童需要纳入特殊教育体系


新京报:为什么会出现阅读障碍?儿童阅读障碍究竟是生理性问题还是心理性问题?


舒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语音加工缺陷可能是阅读障碍的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为孩子对一些音节、音位无法精确辨别,在学习文字时无法将字母和音位对应,进而影响到孩子对阅读的学习。还有些孩子表现为发音速度很慢,这也会影响学习阅读。


这些问题看起来都不是直接的阅读问题,但它正是阅读障碍的认知基础。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研究。人们希望研究为何会出现儿童阅读障碍?一些脑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完成阅读任务时,表现出后部颞叶脑区激活的不足和前部额叶脑区的激活过度现象,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还有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可能存在小脑功能失调,导致在阅读学习中不能形成自动化,在阅读流畅性方面存在困难。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与阅读障碍有关的易感基因,这些易感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神经细胞迁移和轴突发育异常,影响大脑皮层功能,造成感知觉、语音和运动的缺陷,进而影响阅读。


这些问题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呢?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并非上学以后才有问题,而是学前就已经存在,甚至有些可以追溯到出生时。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阅读障碍,儿童患阅读障碍的比例可能高达60%-70%。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对基因进行研究,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揭示两者间的关系。阅读障碍的成因非常复杂,不像有些疾病,是某个基因变异引发的,引发阅读障碍症的基因可能不是单个基因。


舒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报》副主编,曾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心理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言语知觉加工的脑机制、儿童语言和阅读发展轨迹及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以及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和早期预测指标。


新京报:现在国外针对阅读障碍的相关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或者避免的地方?


舒华:现在国际上针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展到非常前沿的程度,同时,在矫治方面,以及政策和教育应用方面也有很大进展。这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鉴别手段,以及相应的立法和特殊政策。


在一些发达国家,包括阅读障碍儿童在内的弱势群体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医生、家长、学校、政府共同关注的群体,比如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儿童阅读障碍者已经被纳入特殊教育体系。很多研究者在致力于揭示阅读障碍的心理、生理机制,建立了阅读障碍的诊断体系,发展了许多干预、训练途径,改善儿童的阅读困难。近年来,人们开始关心学前儿童,发展早期诊断技术,发现潜在的“风险”儿童,给予特定的教育方式,以便避免或减轻其发展为障碍儿童的可能性。许多国家成立了阅读障碍联合会,由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工作者、医生、家长、学校、政府组成。美国教育部会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共同建立了一个委员会,考察阅读困难的预防问题。欧洲15国提出“早期帮助,更好的未来(Early help-Better future)”。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很多相应的政策、策略和途径帮助这些孩子,他们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很多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也能够上大学,能够正常的工作,正常的在社会里生存。


图片/视觉中国


汉语不能直接搬用国外研究


新京报:既然目前国外针对阅读障碍儿童已有相当完善的体系,为什么国内依然缺乏有效的鉴别手段呢?


舒华:判定一个孩子是否有阅读障碍,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诊断和矫治,实际上是基于上百年的研究,才逐步得以完善。目前国际上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基于拼音文字的,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可以借鉴这些研究结果。


但对于汉语来说就不一样了。由于汉语的特点,我们不能够照搬拼音文字的阅读障碍诊断和矫治体系,需要开展自己的研究。我们国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国内还没有标准化的阅读障碍诊断标准。我们基于什么依据进行诊断?这些诊断是否符合国际标准?这些工作都还在进展和完善中。


《儿童阅读的世界》(全4册),李文玲、舒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新京报:那国内的研究和治疗水平如何呢?这些年来,我们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舒华:汉语阅读到底是怎么进行的?研究阅读障碍,就需要找到他们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拼音文字中提到的语音识别精确性问题,汉语儿童同样存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对话的时候可能没有理解困难,然而在辨别一个单独的音节、声母、韵母或声调的时候存在问题。这会给学习汉字造成困难,因为儿童需要将一个字形与一个精确的语音配对。再例如,儿童的视觉没有问题,然而在基本的字形分析上存在缺陷。


在学习识字和写字的时候,儿童需要对汉字进行分析,需要从掌握基本的笔画开始,逐渐学习形成对汉字中一些更大的单元,如部件、形旁、声旁的认识,还需要了解汉字各部分组成的规则,正字法或组字规则的分析能力可以使儿童在读字和写字时能迅速分解一个汉字,分析、记住这些单元及其位置,并顺利把整个汉字读出来或写出来。儿童还需要了解字形、语音和意义之间关系。汉字听写中经常遇到一个音节对应多个汉字的情况。例如,我们要写“湖水”的“湖”,而不笼统地说写“湖”,因为“湖”有许多同音字,如“弧”、“糊”、“壶”、“狐”等等。能正确地写出“湖”字,需要一种重要的能力——语素能力,以便理解一个同音字所代表的意义及在复合词中的作用。阅读障碍儿童由于存在语素能力缺陷,或对汉字形音义之间关系理解能力的缺乏,写字时会犯大量的同音字或形似字错误。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很多测试。到目前为止,我们测试过一万多名孩子,这些孩子主要来自北京地区。另外我们做了一项长达15年的追踪研究,从孩子一岁开始追踪到高二,看阅读落后的孩子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他们在学前有哪些表现?


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就是阅读障碍的神经生理基础。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儿童,他的大脑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跟英语类似,哪些问题是汉语独特的?也包括基因研究,这些工作都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中的。


汉语不存在阅读障碍吗?


新京报:在《聪明的笨小孩》一书中提到,美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有阅读障碍。现在国内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大概在多少?


舒华:拼音文字原来报道阅读障碍的检测率大约在5%-10%,后来有报道说提高到17%。按照这一比例,差不多等于每5个孩子中有1个。国内的研究大致与拼音文字类似,检测率约为5%-10%。但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数量多,所以这一比例所对应的人数也相当庞大。


《聪明的笨小孩》,(美)萨莉·施威茨著,刘丽、康翠萍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


新京报:你最早接触到儿童阅读障碍症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对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长久的兴趣?


舒华:我从1997年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在此之前,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做正常儿童的阅读发展研究。做阅读障碍研究,就需要找到他们的问题是什么?不知道正常儿童怎样阅读,又怎么知道什么是阅读障碍呢?


1989年,我留学去美国。一个特别深的印象是,美国的儿童阅读研究做得非常好,儿童开始阅读的时间相对较早,阅读量非常大,儿童读物也非常丰富。当时几乎没有人研究汉语阅读。我的导师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理查德·安德森(Richard Anderson)教授,他那时对汉语完全不了解。所以我们非常想知道,汉语儿童到底是怎样学习阅读的。


过去国际上很多科学家对汉语阅读抱有错误的看法,一些人认为,阅读汉字就像看画一样,看到一幅画,知道它的意义。在这些人看来,英语阅读是有规则的,孩子需要学习很多规则才能够阅读。例如,英语儿童在学习阅读中需要意识到读音的形音对应规则、规则和不规则动词等。英语阅读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能使用形音规则读音。因此许多人认为汉语学习没有规则,是通过死记硬背,学习汉语的人群中没有阅读障碍。


我的中国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1982年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访问时,一次做完报告后,有人当场站起来问:“汉语到底有没有阅读障碍?”张老师回答说:“我们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现在还不能给你回答,但是我们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


公益片《阅读障碍症》剧照。


新京报:我看到有一种说法,认为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患有阅读障碍的比例更高,甚至认为使用汉语不存在阅读障碍?


舒华:是的。过去国内,包括一些国外的科学家都认为,汉语不存在阅读障碍。


198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史蒂文森教授(Stevenson)及合作者对英语、汉语、日语三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阅读障碍调查,他们首先发现,学习三种语言儿童的阅读障碍的比例是类似的。这项研究发表以后,大家意识到,汉语也存在阅读障碍。但汉语阅读障碍是什么样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的底层机制又是什么样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又经过了好几十年的研究。


阅读困难不等于阅读障碍


新京报:现在国内对儿童阅读障碍症的接受程度如何?根据我的一些随机调查,感觉有相当多的人完全不了解儿童阅读障碍症,甚至根本不相信阅读障碍症的存在。


舒华:对。所以需要科学家进行大量的科普工作,让大家了解阅读障碍。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其实不然。比如自闭症刚开始也不被大家所认识,但因为它的症状更加独特,或者说更加严重,这些父母做了大量的工作,加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闭症的存在。


阅读障碍与自闭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症状没有那么明显。有阅读障碍的儿童可以正常生活,他的智力是正常的——有些孩子还非常聪明,说话没有问题,跟人交流也没有问题,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出现问题。所以这些孩子是很难区分的。比起相信这是一种障碍,父母宁愿相信孩子是因为不努力,因为他们感受不到,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剧照。


新京报: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应该怀疑孩子可能出现了阅读障碍,有什么样的表现吗?


舒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根本无法完成学校的任务。


现在,通常我们发现孩子的困难可能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者二年级第一学期变得非常明显。听写时写不出字、看字时读不出来等问题是很普遍的,让家长觉得非常痛苦,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做作业,有时晚上好不容易学会了,第二天早上到了课堂上还是不会。老师也非常清楚这些孩子的困难,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会误以为孩子不努力,或者笨。


阅读障碍为什么非常复杂?因为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说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不能阅读,就认为他是阅读障碍。我们所说的阅读障碍,是指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接受了正常的教育,在情绪、感知、视力和听力上都没有问题,家庭环境也正常。如果他的阅读水平与低于他两个年级的儿童阅读水平相等,这就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较差,或因为家庭等原因缺乏学习动机而阅读差,那么改善他的教育环境或提高他的学习动机就可以让他的阅读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因为有一些神经生理上的原因,他们底层的一些认知问题是不容易通过训练改善的。


部分阅读障碍者眼中的文字。


新京报:可以分享一两个具体案例吗?针对阅读障碍人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舒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我们接触过的比较多。在我们帮助过的孩子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这个孩子是在一年级第二个学期时,孩子的家长带着他来到我们的实验室,他的识字困难表现非常突出,他对字不敏感,大部分字无论怎么记都记不住;因为认识的字少,他在朗读的时候比较困难,但是如果碰巧这些字是他认得的,会读得比较顺利。他写字也非常吃力,每天老师就给4个字的写字任务,每字写十遍,这个作业成了孩子每天最痛苦的事情,每天写的时候都要大哭一场。字的间架结构总是掌握不好,笔顺不正确,写出的字看起来歪歪扭扭。


我们对孩子的生长环境和发展状况做了初步的了解,并进一步对孩子进行了阅读能力的评估,评估发现,他的智力测验成绩在同龄孩子中属于良好偏优秀。然而他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意识的发展上低于同龄人。经过一年的针对性的帮助,尤其侧重语音、字词、正字法的练习,他的能力有所发展。我们与孩子的家长和学校保持较好的沟通,孩子在学校里得到比较好的对待,学校给了他很大的宽容,我们也给予了父母一些训练策略,对他进行培训,一步一步教他们怎样去做。去年上半年,孩子爸爸告诉我们,孩子现在发展得不错,上五年级了,他很爱阅读,可以读大部头的书如《哈利·波特》。虽然他在完成正规教学时的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远比我们想象的阅读障碍的情况要好多了,基本跟上了正常的学习进度。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剧照。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困难也不一样,究竟能不能让他们克服困难,要依赖很多条件,最为重要的就是父母和学校。而在针对儿童阅读障碍的培训中,父母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父母的观念和态度,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只有父母把心态放好,正确认识这件事,跟孩子有很好的互动,才能够让孩子逐渐适应这种情况并进行改善。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让孩子没有自卑等情绪问题,让孩子明白,虽然他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他同样可以跟着学习进度走。


对于学校来说,在有了相关的认识以后,老师要特别照顾这些孩子,哪怕任何一丁点儿的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对于他们存在的问题,要适当宽容。当然我不知道,我们的考试系统能不能宽容他们?在宽容的环境里,孩子们其实可以逐渐应对,逐渐改善。一旦有了压力,花再多的钱,做再多的训练都没有作用。


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通常他们最为困难的阶段在小学。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年龄小,认知思维发展较弱,一旦遇到阅读问题,看到字读不出来,听写写不出来,他没有办法解决,很容易因此衍生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帮助,他们可以正常学习这些课程,等进入中学阶段以后,情况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当然,这种改善并不是说他生理上的问题解决了,而是他们可以依靠高级的思维、策略,使用推理等方式去弥补缺陷。比如一个字无法阅读,他可以通过看前后文进行猜测。


把阅读障碍这个概念普及社会,推动诊断


新京报:对于阅读障碍症,目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舒华:最为重要的就是针对阅读障碍的诊断。虽然国内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已经可以开始做这件事了。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在做了很多年基础研究以后,现在我们希望可以把阅读障碍这个概念普及社会,希望能够在公众对阅读障碍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推动诊断。


严格来说,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正式的诊断机构。目前,我们正在和北医六院展开一些合作,希望未来可以联合做一些相关的工作,和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逐渐开展诊断,开展培训。


关于阅读障碍的评估非常细致,可以发现他们的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培训则是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果我们了解了阅读过程中,正常人的大脑和阅读障碍者的大脑到底有哪些区别,就有可能知道他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后,也可以再去看他的大脑区域,哪些地方提高了,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帮助他提高阅读相关的能力。这些针对大脑的研究让我们真正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怎么对他们进行训练。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剧照。


新京报:有人认为,数字时代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了阅读障碍者的增多?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吗?过于强调阅读,是否会在某些层面造成对阅读障碍者的不友好?


舒华:数字化的阅读环境,有可能会减少一些人的正常阅读量。但阅读障碍与生理等方面的因素有关,并不会因为阅读环境的改变而增加或者减少。


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无论是听广播、看电视、看视频等都不能替代阅读。最全面、最精确、最深刻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没有阅读,社会就没法前进。在未来,阅读水平可能会成为衡量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没有阅读,一个人就没有办法生存。即便是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真正获得知识,他们也得通过阅读。只不过这些孩子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特长,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更多发挥特长,不从事需要以阅读为主的工作,例如可以在工程、艺术等方面发展,不让阅读成为他整个人生发展的主要障碍。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进行矫治,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融入社会,能够正常的发展,不要因为自身的问题在社会中掉队,找不到工作,不能正常发展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最终融入社会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阅读障碍者在阅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他可以选择不做这方面为主的工作,可以做艺术家、歌唱家,可以学物理、学机械工程,这些都没有问题。只要不是那些和大量阅读相关的工作,都可以去发展。不要让阅读束缚他们的人生。


撰文 何安安

编辑 杨司奇 张婷 徐伟

校对 翟永军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