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刘远举


2020年5月,广州市黄埔区、南沙区相继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升级,出台2.0版本,扩大人才支持覆盖面,提升人才奖励力度,区域间“抢人大战”竞争激烈。

 

多个城市为“抢人”陆续发布人才新政

 

其实,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青岛市也没忘记“抢人”,发布了《关于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的征求意见稿,提出2020年全市要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不少于10万套。

 

10万套这个数字,较之前一年提出的2万套,暴增8万套。

 

除了青岛,杭州也在疫情期间出台了“战疫引才、杭向未来”八大举措,对全球本科及以上所有应届大学生,在发放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年1万元租房补贴,最多可享受6年。

 

对于高层次人才,给予从100万至800万元的购房补贴。此外,杭州也加快人才专项租赁住房建设,到明年底前,要新建5万套。

 

除了青岛和杭州,多个城市陆续发布了人才新政,包括驻马店、苏州相城区、中山等,也推出了自己的抢人政策。这一轮抢人政策中,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把目光聚焦在了人才住房上。

 

▲各地出台“抢人”政策(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建设租赁房、保障房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大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工作机会更多,职业前景更好,收入也更高,一直是毕业生的寻梦之地。

 

但是,相对于收入,大城市房价高的弊病,也一直是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此次各地大规模地建设人才租赁房、保障房,就是给人才解决最大的后顾之忧。

 

以上海为例,上海人社局公布了《上海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2019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共17.56万人,初次就业率达96.38%。上海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7103元/月,比2018年同期的6024元/月增加了1079元。

 

这个数字并不低。

 

但在大城市中生活,年轻人的开销也不低。吃饭、衣物、日用品、社交、娱乐、各种充电提升,都需要花钱。没有成家的年轻人,饭都在外面吃,一个月下来,比自己开伙做饭,花的钱要多得多。在这些开销中,租房占绝对的大头。

 

关于租房,各种地段好坏,面积大小造成的差异极大,平均数据并无太大的意义。

 

但根据大多数人的情况,多人合租,一人一个单间,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在上海,这个数字会在2000-3000元。这就几乎占到了工资的一半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起薪,是平均数字,虽然毕业生的起薪,相对来说,波动更小,但很多毕业生的工资,比这个平均水平更低,只有4000元左右。他们就只有与几个人合住一间,在隐私上、个人生活上做出较大的妥协。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人才房能降低这些年轻人的住房成本,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此次的人才住房的分配门槛,相比之前的政策,已经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只要在青岛全职工作、在青岛无住房、具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以及在创新创业并做出贡献的,都有资格进入分配。

 

这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学历门槛了。

 

通过对人才住房的布局,能够打造很多新兴住宅社区,带动当地一些地区的发展,这对于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内需也有好处。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布局也要考虑到毕业生、年轻人的需求,他们一般在市区上班,通勤时间40-50分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人才房在更加偏远的郊区,就会失去人才房本身的意义。

 

所谓筑巢引凤,各地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产业、工作机会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人才房,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选择。

 

而无数人的选择,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当下,服务业、科技领域等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对这些产业来说,最重要的要素禀赋就是人。所谓人聚则产业兴。所以,这些“抢人”政策,打造了毕业生友好型城市。

 

这不但从短期上解决毕业生最大的后顾之忧,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当地的产业发展。

 

人才房的伦理之辩

 

当然,人才房的建设,也需要考虑到一些伦理上的问题。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在其《深圳住房制度改革和房价调控》的报告中表示,深圳把“人才”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首要和重点保障对象,违背了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将以收入为依据的住房保障改变为以学历为标准,以人才为重点、优先、主要的住房保障对象,背离了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不仅会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功能作用混淆一体,使政府的作用发生错位,造成“人才”内部不公平待遇,更会加剧整体社会的不公平。

 

不过,在各地生活居住的年轻人,不管是否有户籍,他们的尊严与居住条件,都是当地政府公平的保障对象。

 

所以,从这个角度,人才房在政治伦理上并没有很大问题。

 

打造毕业生友好型城市,既是各地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障公平、公正的一部分。但过犹不及,也需要注意不能嫌贫爱富,爱才却弃低端。


□刘远举(专栏作家)


编辑:李碧莹   校对:翟永军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