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马瑾倩)持续数月的新冠疫情,让公众认识到了用餐卫生的重要性。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全国多地或颁布地方法规、或发布倡议书,呼吁市民和餐饮机构使用“公筷公勺”。

 

例如,江西南昌倡导使用取食筷、进食筷的双筷取食方式;四川成都要求餐饮服务单位100%配备并提供公筷公勺;浙江衢州则针对商家多次未配备公筷公勺,开出了全国首张罚单。

 

有专家表示,“公筷公勺”仍应鼓励为主,正向激励措施不可或缺,比如对积极实施的餐饮单位给予星级评定、考核指标等方面加分。

 

浙江、四川成都要求餐饮企业公筷公勺全配备

 

6月1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其中针对公筷发起了倡议性规范:提倡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餐饮服务企业应当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应当推行分餐制,引导消费者文明健康就餐。

 

江西南昌的“推行公筷公勺 共建文明餐桌”行动主要倡导分餐制、双筷制、公筷制三种形式。“双筷制”,共餐、合餐时,使用取食筷、进食筷的双筷取食方式。取食筷用于从公共餐盘中夹取食物,进食筷用于送食。

 

浙江5月30日启动公筷公勺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从6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公筷公勺,到8月底实现全省星级酒店、宾馆以及民宿、农家乐公筷公勺全配备。同时将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纳入各级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系列测评体系,纳入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守则,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公筷公勺”行动取得实效。

 

6月3日,四川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成都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制定了《成都市餐饮业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即日起,规定正式实施。根据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应100%配备并提供公筷公勺。同时建议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列入各类先进、示范店评选标准,促进餐饮服务单位推广使用。针对执行不到位的餐饮服务单位,将进行约谈、通报;对拒不配合与整改的单位,将取消其参评各类先进、示范店的资格。

 

浙江宁波推广的公筷样式。宁波市文明办供图


多地统一公筷公勺样式

 

为了方便餐饮机构执行,有的地区统一了公筷公勺样式。

 

4月15日,北京市西城区饮食行业协会发布《落实餐饮企业“分餐制”、统一“公勺、公筷”颜色倡议书》,建议公筷公勺主题颜色为绿色,筷尾和勺柄上应明确标有“公勺”字样,并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印制本企业“字号”“logo”。

 

浙江宁波推广的公筷公勺样式融入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的相关元素,如老外滩、天封塔、鼓楼、南站、灵桥等,筷头部分配有设计的水墨“甬”字标识。


浙江余姚在“公筷公勺”使用指南中要求,除明显印制“公筷公勺”标识和颜色区分外,公筷公勺的尺寸应比私筷私勺大,便于取食易于抓握和区别,推荐公筷比自用筷至少长3厘米。

 

广东、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等地也有类似要求。

 

一些地区的倡议更为细致。

 

今年3月初,浙江省文明办发布倡议,倡导每个家庭成员用公筷夹菜、公勺舀汤;倡导实行“分餐制”、不用自己的筷子相互夹菜、不咀嚼食物喂食婴幼儿等相关内容。

 

4月,上海市商务委、市场监管局制定了《餐饮服务单位分餐制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围绕“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四种分餐模式,重点制定了分餐制的服务、保障、管理等要求,对分餐时使用的餐具、场所、人员、流程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规定。

 

除了“分餐制”“公筷制”,江西南昌还提出第三种形式“双筷制”。即共餐、合餐时,使用取食筷、进食筷的双筷取食方式。每个餐位摆放特制的筷架,由外向内依次摆放取食筷、进食筷、长柄汤勺。取食筷、进食筷在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方面应有明显区别。

 

作为“火锅城市”,四川成都在相关规范中明确,火锅类餐饮服务单位还应提供与私筷、常规公筷具有区分度的“生料专用公筷”。


5月26日,浙江衢州江山对屡次未配备公筷公勺的饭店开出了50元行政罚单。衢州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一饭店三次被查到未配备公筷 浙江衢州开出全国首张罚单

 

近日,记者从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该省衢州市江山市市场监管部门对一家未配备公筷公勺的饭店开出了50元的行政罚单。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公筷公勺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

 

据悉,今年5月22日起施行的《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餐饮服务机构应当配备公筷公勺或者提供分餐服务。未提供者,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个人可以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其中,餐饮服务机构属于星级饭店、绿色饭店、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的,由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5月26日,江山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江山市双塔街道县河西路的一家饭店发现,该饭店未为两人以上就餐者配备公筷公勺,又没提供分餐服务。执法人员向经营者姜女士开具了《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给予50元罚款。这家饭店已经是第三次被查到未配备公筷公勺。在此前两次检查中,已免费向该饭店提供了公筷公勺,进行了教育引导,但并未起到效果。

 

6月4日,北京丰台区时代life购物中心,一家餐厅在桌面放置了公筷公勺使用倡议,但并未主动提供公筷。摄影/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探访

北京许多餐厅张贴公筷倡议 但很少主动提供

 

6月4日和7日晚,记者分别前往北京丰台区时代life购物中心和东城区王府井商圈,探访公筷公勺配备情况。结果发现,几乎所有餐饮商家都张贴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有的在门口悬挂标牌或在墙上贴字条,有的在餐桌上立着提醒标志。但十余家餐饮商家中,仅有1家粤菜馆在餐桌上提前摆放好公筷公勺。记者上前询问,两位结束进食正在聊天的食客才猛然发现,混用了公筷、私筷,“我说怎么桌子上多了一双筷子,吃饭的时候没注意就混用了。”

 

其中一位食客表示,进入餐厅后店员并未提醒使用公筷。“一般商务聚餐公筷使用多些,两个人的私人就餐或家庭聚餐很少会注意到。”他认为由于没有养成使用习惯,身边几乎很少人使用公筷,此外他还提出一个疑问,“火锅这类餐饮又要怎么用公筷呢?”

 

商家会否主动提供公筷,或向顾客建议使用公筷?记者询问多个商家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均为否定。一家烤鱼店店员表示,如果客人提出需要公筷,工作人员会提供,不过提供的公筷也只是一双干净的普通筷子,外形、颜色、大小等方面与私筷没有区别。

专家

强制性措施与聚餐模式存在背离 “公筷公勺”仍应以鼓励为主

 

有声音认为,针对“公筷公勺”行政执法过于严苛。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飞表示,强制使用公筷公勺让聚餐更加卫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疾病传播。然而,这种强制性措施在观感和程序上,使得美食品尝不再直接快速,与中国传统聚餐模式存在一定背离。浙江衢州开出的首张罚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立法与习惯之间的冲突。

 

郑飞认为,配置公筷是餐饮企业的义务,使用公筷是聚餐者的行为,只有餐饮企业配置成为习惯,才能要求聚餐者的使用成为常态。当自上而下的改变立法与自下而上的固有习惯发生冲突时,法律的实施需要一个和习惯相互融合的过程。“只有守法者真正体会到立法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时,才会把守法当成习惯,此时法律的遵守就已经上升为生活需要了。”郑飞说。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表示,正如近年来各地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一样,餐饮服务机构配备并使用公筷公勺,不仅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文明行为,也日益成为餐饮服务机构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浙江衢州由县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最新立法作出处罚,50元罚款虽不多,但警示意义巨大。”

 

“多年来的习惯,立马改正不现实,可以根据不同情景划分分析。”夏学民表示,从家庭角度来讲,使用公筷公勺最难执行,需劝导和提醒,但行政执法要谨慎;单位食堂只要作出相关要求,落实起来相对容易;作为公共场所的餐馆,需要一定的强制要求,但仅采取行政执法措施远远不够。

 

夏学民认为,“公筷公勺”仍应以鼓励为主,正向激励措施不可或缺。“比如积极的餐饮单位可给予星级评定、考核指标等方面加分。”其次,行业规范需加强,通过市场竞争方式淘汰不采用公筷公勺的那些餐厅。此外,居民村民自治组织可通过形成公约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讨论协商中。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编辑 张畅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