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权”这个词越来越经常走入公众视野的今天,人们对于女性的认知也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在影像视觉领域,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不愿再仅仅处于一种被说、被写、被画、被赏的客体地位,而是倾向于从自身经验出发去说、去写、去画、去做。她们更加注重挖掘内心的资源,从个人经历或躯体记忆中获取灵感,更注重直觉的、感官的呈现。杜艳芳是其中一员。今天,我们以其创作的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与当代摄影相结合,关注都市漂泊女性的作品《子夜》为开端,展开一场对话。


你现在看到的是

“读盘”栏目的第 4 期

加载自杜艳芳




注:以下拍者君简称“拍”,杜艳芳简称“杜”


拍:《子夜》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关注子夜时分都市里的年轻女性的想法?


杜:我本身就是一个飘荡在异乡都市奋斗的年轻女孩,我和她们一样,都远离故乡,为理想飘在都市,我们易受伤却很坚强,独立且有梦想。我在创作过程中疗愈了自己,同样希望作品能治愈和温暖这个群体,也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去关心和关注这一群体吧。



拍:子夜这个时间点在系列里有什么特殊含义或功用?


杜:创作《子夜》时我已经大学毕业3年了,那时候,我为了梦想留在北京,住在五环边上,帮年长的艺术家制图、修图,每天差不多都得到子夜时分才能回家。在和我一样的都市夜归人里,独身青年女性的心理状态尤其让我关注。白天她们在都市里为生活和理想拼搏,找寻自我价值,到深夜却常常感到孤寂落寞,缺乏归属感,就像在繁华的都市中做着一个壮丽的异乡梦。


子夜是两天转折之时,是黑暗的极盛时刻,也是人心最脆弱和忧郁的时刻,人们的意识变得模糊,容易不由自主地展开遐想。它也是白天的开始,希望奋斗在异乡的年轻女孩们能跨过黑暗,迎来光明。






拍:《子夜》的每一幅作品似乎就是一个女性故事的凝结,这些故事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其中有哪些是你的个人经历或想法的映射?


杜:这些故事没有确切的对象,有的是我自身生活经历的感性叙述,有的是我曾经看到过现象的投射,还有的就是我身边朋友的故事。这些画面的主角大部分都是独身女性,形象或深沉或落寞、或疲惫或放纵。





拍:你在作品阐述里提到,生活中,部分女性最终无法避免地沦为婚姻和家庭的附庸,你是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


杜: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想要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首先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吧。除了处理家务事外,我一直在做自己的影像工作,用心完成作品。另外,我也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能与朋友偶尔小聚的机会;能坚持自己的喜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记录和表达情感的载体;遇事能有自己的看法,尽量独立地解决问题。


拍:你经历过哪些因为性别带来的不公正待遇?


杜:我倒不记得有什么特别不公的待遇了。从小我家里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生了好几个女孩,最后才得了个弟弟。小学时,班里几个老师也更偏向喜欢男学生。上初中时,班主任更是直接告诉我们,她看重男学生,说女学生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后来长大了,这样的现象倒是少了。但是摄影相关行业在招聘时还是会更偏向男生,可能是摄影器材重,男孩儿力气大,更能干活吧。我觉得都无可厚非,男女各有优势,分工不同,可以互相协作。我觉得只有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行业才会有更好的前景吧。



拍:你认为女性艺术家相较男性而言在创作上有哪些优势与劣势?性别差异带来了哪些关注视角上的差异?


杜:这个优劣势应该从男女本身的个性差异及身体特性不同开始的吧,性别特性在艺术创作中也会有所表现。从我自身来说,我的思维方式大多时候是感性的,直觉与感受决定了很多事情的发展方向。也因此,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成了我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另外,从广的范畴来说,女性视角可能更关注女人本身,例如记忆和经历 ,道德伦理等,而男性可能会多些社会性的思考,比如环境、社会现象、科技、制度等。


拍:在你看来,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发展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杜:一方面女性身体普遍较柔弱些,女性艺术家在面对一些需要付出高强度体力的事情时可能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还受到家庭、孩子的影响,比如我怀孕生子后,这三四年时间里出门的机会可能都会很少,学习、创作也会耽搁很多。


△ 以上作品均出自《子夜》。

拍:同样都是影画合璧作品,《子夜》和你之前的《白杜谣》《打工妹》《故国梦重归》《对话》等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杜:首先是颜色上的不同,只有《子夜》这组作品是黑白的,其它几组作品都是彩色的。其次是时代感的不同,前面几组彩色作品都是通过对过往的记忆的回溯来关照现状,而《子夜》则是现状的一个切片,通过直面、剖析当下某个时刻的状态,来治愈一个群体。


从《白杜谣》到《对话》,这几组作品都是和我的成长经历紧紧关联的,因为有了前面几组作品,才会有《子夜》。《子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打工妹》的延伸。



△ 以上作品均出自《打工妹》。 


拍:如果将你目前的影画合璧的作品进行梳理,你会以什么线索为脉?如果将它们进行分类,你会以什么为界?


杜:这些作品关系都非常紧密,都是以自身经历创作的,可以用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吧。

如果一定要进行分类,那还是以我大学毕业这个时间点为界来划分,因为大学毕业设计是我《白杜谣》这组作品创作的契机,也是我后来创作的开端。《白杜谣》《打工妹》《故国梦重归》《对话》等作品取材的内容发生的时间也大都在此之前,大学毕业后的《子夜》《闯入的地点》归为另一类。


△ 以上作品均出自《白杜谣》。 


△ 以上作品均出自《故国梦重归》。 


拍:最开始选择使用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与当代摄影结合的视觉形式及超现实主义粘贴的创作手法的原因是什么?灵感来源于什么?


杜:童年的故乡在我心里一直是段念念不忘的回忆,从我知道什么是艺术创作开始,我就想把这段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存在于我脑海里的记忆碎片很难直接用摄影去描绘。


我很认同摄影大师曼雷的一句话:我画那些无法拍摄出来的东西,或是无意识的东西,而我拍摄的都是我不想画的,也就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在美院学习时,我们都是从绘画开始的,大学时一次艺术创作课上,大家向老师汇报创作内容时,我下意识就觉得可以用画笔来描绘我脑海里的记忆。过往的人事虽已消逝,但场景却一直存留,即便不同于当年的样貌,却依旧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波澜。


△ 以上作品均出自《对话》。 


拍:会将其作为贯穿创作生涯的固定风格吗?

杜:作品的风格语言主要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来定,仅绘画与摄影结合,就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变化样式。我也在寻找突破,不论是在题材还是语言上,都在尝试其他表达方式。当下的艺术创作主要是根据观念的需要来选择媒介的,不管是文字、绘画、雕塑,还是声音、录像,甚至实体物件等,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语言媒介。


拍:今后有什么想要尝试的新的视觉表达方式?近期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杜:我想要尝试的视觉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视频、书本、绘画、综合艺术等。有个想法很久了,是个关于永恒的话题,接下来我会把这个作品完成。



本文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