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7月16日,国新办就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

 

结合上半年情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余淼杰认为,按照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计算,三四季度要保持7%的增速,全年才可能实现3%以上的增长。

 

分析上半年经济增速不如预期的原因,余淼杰认为,从“三驾马车”来看,出口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但消费的拉动还不够,同时,有效投资还没有完全到位。

 

不过,二季度GDP“由负转正”,由一季度6.8%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3.2%,也传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分析上半年经济表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认为,一季度6.8%的负增长是在2010年以后我国经济已经处于明显下行过程、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三个因素叠加造成的严峻局面,但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目前,短期冲击的主浪已经过去,我们可以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2020年经济运行由“前低”转入“后高”是必然趋势。

 

不过,一些指标仍在下降。对此,刘爱华表示,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

 

贾康认为,虽然从短期到中长期仍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的判断,是实实在在有客观依据的。

 

具体而言,我国长期发展的支持空间、成长性所伴随的韧性与回旋余地都客观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发展还有相当可观的空间。

 

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在全球经济中的体量来看,余淼杰认为,疫情对中国是机遇大于挑战的。 “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20年代逐渐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是毫无疑问的”,他认为,在和平环境下,这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