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来,新京报记者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和威宁县、大方县,通过《攀山溜索上学路》等系列报道,记录一区两县多个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村落存在的现实困境。


△2019年2月25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花果小学,五年级的刘桂仙站在教室里向窗外望。花果小学每个年级设一个班级,但6个班却只有5间教室,一年级的23名学生只能挤在一间约18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上课。学校的两层教学楼建于2006年,所有教室的天花板都脱落得非常严重,随时有可能掉落,有时为规避风险,只能提前将之敲落。


△2019年3月21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刘桂仙姐妹三人放学后和爷爷在一起。她们的父母都在云南打工,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姐妹三人每天早上4点多出发上学,下午6点多放学到家,每天大概要花7个小时在上学路上。


随着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易地搬迁的实地落实,以及社会公益力量的介入助力,截至目前,农村“三留”问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已在一区两县取得较大成效,曾经困扰深度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教育环境、医疗保障、就业形势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6月9日,毕节市威宁县第七小学,因为下雨,刘桂仙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上体育课,当天体育老师教学的内容是运动伤处理。易地搬迁到县城集中安置点后,刘桂仙从家到学校只要花半小时。新建成不久的威宁县第七小学容纳了约3000多名学生,其中90%以上来自易地搬迁的精准扶贫户家庭。与此同时,刘桂仙原来就读的花果小学也重新修建了教学楼和宿舍楼。


△2020年6月8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社区,刘桂仙姐妹三人放学后在爷爷的陪伴下做作业。爷爷说,搬到县城后,学校条件好,离家近,上学路好走,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得也快。姐妹三人还获得了公益组织每人每年5000元的资助,该资助会一直持续到她们高中毕业。


实现易地搬迁之后,如今,一些孩子再也不需要凌晨起床,溜索过江、攀越险峭山路,徒步数小时上学;一些家庭再也不用为学费犯愁,孩子们得到社会公益组织的资助,可以坐在安全亮堂的教室里专心上课;一些孩子再也不是留守儿童,父母不需要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可以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庭;一些老人再也不必担心老无所依,有病无钱治……


△2018年12月11日,毕节市大方县三元乡河头村上箐组,4岁的李青怡每天坐在爷爷的背篓里去上幼儿园。李青怡的父母在浙江打工,6岁的哥哥读一年级,年近七旬的爷爷每天背着、牵着接送在三元乡上学的孙子、孙女,日均徒步28公里,行走5个多小时,从寒冬到酷暑,风雨无阻。


△2018年12月11日,毕节市大方县三元乡河头村上箐组。图中为李青怡的住处,及其周边环境。


△2020年6月12日,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李青怡和哥哥、爷爷在新家。一家六口于2019年初搬迁到这里,免费分得了一套居住面积为120平方米的新房,基本生活设施和用具配备齐全,几乎是“拎包入住”。兄妹俩的上学路程缩短到十分钟左右,爷爷奶奶也被纳入城市低保。


△2020年6月13日,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搬迁安置点。这里是李青怡的新家所在地,该安置点涉及贫困家庭2635户,11688人。



·威宁县·


△2019年2月26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大石头组位于牛栏江大峡谷切割最深的区域,山崖险峻。大石头组与外界的通联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徒步从峡谷底部攀爬大岩山到谷顶的环山路;二是经由两条百米跨江溜索到达对岸的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耳子山村槽槽组,然后从当地的水电路绕道外出。大石头组分上寨和下寨,2017年以前有74户居民,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一部分住户易地搬迁至威宁县城。截至2019年3月,还有25户未搬迁。


△2020年6月10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社区。这里是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最后25户村民易地搬迁至县城的集中安置点。共计有66565名大山深处的贫困民众搬进了县城五里岗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



- 张梅 -



2017年12月15日,毕节市威宁县哲觉镇论河村中寨组,8岁的张梅和弟弟。张梅姐弟三人都在论河小学上学,每天往返学校要走2个多小时。



2020年6月9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张梅姐弟三人在新家。2019年,他们随父母作为精准扶贫户搬迁到这里,入学了威宁县第七小学,该校是专门为易地扶贫安置点配建的,可容纳学生3000多人。



- 卯会朵 -



2019年3月23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卯会朵和妹妹在老家卧室。她们睡觉的房间没有电灯,只能透过一个书本大小的方洞,借外面一点微弱的光进屋。



2020年6月8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社区,卯会朵姐弟三人在新家客厅的沙发上合影。他们就读于附近的威宁县第七小学,父母在就近的农业产业园打工。他们三人也获得了公益组织每人每年5000元的资助。



- 王方贤 -



2019年3月23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13岁的王方贤和弟弟从地里干活回来。母亲10年前出走改嫁,父亲长期在外地打工,兄弟俩和80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家在大石头组最偏的地方,王方贤大伯说,两个孩子一开始去花果小学读书的时候,家里没有闹钟,每天凌晨2点半左右就起床,背上书包挨个敲同学家的门,喊大家一起上学。后来,其他同学家长不胜其烦,给兄弟俩在外打工的父亲打电话,才买了闹钟。



2020年6月8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社区,王方贤兄弟俩在新家。他们家4口人,分得了80平方米的新房,生活设施配备齐全,兄弟俩都就读于威宁县第七小学。



- 张鹏和张健 -



2017年12月15日,毕节市威宁县哲觉镇论河村中寨组,8岁的张鹏和张健(右前)和姐姐及堂姐在老屋的阁楼合影。5个孩子分属两家,他们的父亲是兄弟,合住在一间几十年的木房子里,姐姐和堂姐在县城的中学读书,周五回到家中,周日返校。



2020年6月9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张鹏和张健在新家的卧室里合影。兄弟俩就读于威宁县第七小学,他们的姐姐就读于附近的初中和高中,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均返乡就业。



- 刘章桥 -



2019年3月23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刘章桥兄妹四人在一起玩耍。他们在花果小学就读,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打着手电,在漆黑的夜里爬山,通常历时3到4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的花果小学,整个上学路需要爬升1100多米,路程超7公里。每天放学也是走同样的路,因为是下坡,用时在3小时左右。



2020年6月8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社区,刘章桥兄妹四人带着他们养的兔子在新家的小区里玩耍。他们就读于附近的中小学,家和学校之间单程步行约半小时。



- 卯春坊 -



2019年2月24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卯春坊姐妹和父母一起合影。画面中,还有一家人喜爱的9岁土狗和1岁的猫。姐妹俩在海拉镇中学读书,每周往返一次,单程大约20公里,其中最为艰险的是大约7公里的梯子沟路,剩下的是水泥路,如果她们想取道相对容易的荒田沟,要多走2公里的水泥路。



2020年6月8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社区,卯春坊和父母在新家合影。卯春坊现在就读的中学离家徒步只要20分钟,她的姐姐在贵阳市就读职业学校。



- 卯留玉 -



2019年3月21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患有糖尿病的73岁卯留玉在给自己打针。丈夫刘明学说,每针90元,每月要花800多元的药钱,一年下来差不多一万。他当时不愿意搬迁,因为妻子的药钱大部分不在报销范围内,他们主要靠自己养猪、养鸡挣钱,再加上儿子打工给一些。搬出去后,不能养猪了,人老了,又做不了其他事,担心没钱买药。



2020年6月8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社区,社区医生定期到卯留玉夫妇新家为老两口检查身体。易地搬迁后,两人均被纳入城市低保,每月人均600多元。按2020年的新政策,卯留玉的糖尿病用药也被纳入了医保,日常有小病,不出社区就能治疗。



- 伍正明 -



2019年2月24日,毕节市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行走不便的伍正明在家编织竹篓。他七十了,儿子在云南打工,患病的妻子跟着儿子在云南治病。村里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他所在的大石头组又称“溜索村”,村民外出要不通过溜索跨过牛栏江出村,要不翻山越岭4个小时以上出村。大石头组不适宜人居,被纳入整寨搬迁到县城。对于部分不愿意搬迁的家庭,政府持续进行劝说工作。



2020年6月8日,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街道,伍正明自己摇着轮椅到小区老人们聚集的地方打牌。迁入新居后,伍正明和妻子都被纳入了城市低保,在云南打工的儿子也返乡就业,在当地的江南公司上班,月薪3000多元。现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伍正明说,过去不想搬,现在搬过来了,日子也好过多了。



·七星关区·


△2018年2月27日,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镇木梳块村。这里地处深山,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为不便,为深度贫困村,被整体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全部搬迁至七星关区集中安置点。该村2019年初开始实施搬迁,2019年底搬迁完成。

 

△2018年6月25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五十亩村。图中是一户贫困家庭的住所。2019年,七星关区海子街镇类似的贫困家庭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全部搬迁至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安置点。


△2020年6月14日,航拍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这里共安置该区易地搬迁群众7000多户,29000多人。除了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居委会、文化室、老年人服务站、社服卫生院、警务室等配建齐全,安置点周边还建设了6个产业配套项目,可覆盖贫困户5286户,18500多人。



- 李佳雪 -



2018年6月24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五十亩村,李佳雪和弟弟从地里挖完菜回家。李佳雪的母亲5年前离家不知去向,父亲在浙江打工,姐弟三人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睡在一间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土木结构危房里,每天往返学校要走3个小时。2017年,他们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2020年6月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李佳雪和姐姐、奶奶在100平方米的新房里。奶奶纳入了城市低保,父亲通过政府的劳务输出外出打工,姐弟三人作为留守儿童被纳入学校和社区重点帮扶对象,就读于柏杨林街道配建的小学上学,步行不到10分钟。



- 宋善德 -



2018年2月28日,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桥头村化家沟组,宋善德夫妇带着孙子在家做农活。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妇在福建打工,一家子所在的化家沟组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且处于地质灾害区,属于深度贫困村,被整体纳入易地扶贫搬迁。



2020年6月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阳光社区,宋善德夫妇和孙子在社区允许席地而坐的绿地上拍完照后离开。夫妇俩被纳入城市低保,儿媳妇从福建回来后入职了社区的公益岗位,三个孩子就读于离家不到500米的小学。



- 宋善友 -



2018年6月25日,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桥头村化家沟组,宋善友和妻子王银珠带着两个儿子住在一间小木屋里。宋善友的妻子患有精神障碍,全家的生计都靠宋善友一个人种地、养殖勉强支撑,是精准扶贫户。

 


2020年6月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宋善友夫妇带着3个孩子在新居前合影。迁入新居后,因妻子是精神障碍患者,且三个孩子还小,需要宋善友在家照顾,柏杨林街道依照相关政策,将宋善友一家5口人全部纳入城市低保。



- 曾德英 -



2018年2月27日,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镇木梳块村,67岁的曾德英带着6岁的孙子龙星和患有残疾的21岁女儿一起生活。他们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属于深度贫困村。



2020年6月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阳光社区,曾德英和孙子、女儿在100平方米的新家里。三人均被纳入城市低保,龙星的父亲此前在浙江宁波打工,因为疫情返乡,在社区就业中心的推荐下进入附近企业工作。



- 蒲祯彬 -



2018年2月28日,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桥头村化家沟组,蒲祯彬兄妹三人放学回到家里。他们每天需要徒步至少3小时往返地处深山的家中和位于镇上的学校。遇到雨季,外出的道路泥泞得几乎无法行走,泥石流灾害也令人困扰。



2020年6月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蒲祯彬兄妹三人在新家的客厅里。他们就读于的中小学离家不过500米,父母在附近的产业园上班。



- 汪育高 -



2018年2月28日,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桥头村兴厂组,57岁的汪育高和79岁的母亲在已经成为危房的家里。汪育高的大儿子已成家,在外地打工。二儿子和三儿子在亮岩镇读初中和小学,汪育高为他们租了一间民房,每天早上给孩子们做好饭就返回家中料理田地,下午三点左右回到镇上给孩子做饭,每天来回要走10公里山路,周而复始,辛苦奔忙。汪育高一家在2018年前就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纳入易地搬迁家庭。



2020年6月6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汪育高和已经读初一的小儿子在新家客厅合影。他们的新家有120平方米,两个小儿子在离家不到500米的初中和高中就读,每天不到十分钟就能到校。汪育高和母亲都被纳入城市低保,老家的土地则按退耕还林政策给予他5年的现金补助。



新京报首席记者 陈杰 刘旻 摄影报道

编辑 刘晶 陈婉婷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