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夫人出席民主党党代会支持拜登 特朗普的回应酸了。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随着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幕“舌尖上的美国政治”也开始上演。

   

当地时间8月17日,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作为当晚的主旨演讲人发表了19分钟的视频演讲。

   

她表示:“这个国家不仅在政策方面表现不够理想,还有气质方面。这不仅令人失望,还让人非常愤怒,我们知道这个国家正发生的事情是不正确的。”“唐纳德·特朗普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错误的总统,他有足够时间证明能做好这份工作,但他显然不胜任,他不能带领美国强大。”

   

18日,特朗普展开了反击,他在推文中写道,“谁来向米歇尔·奥巴马解释一下,如果不是你丈夫巴拉克·奥巴马的工作,唐纳德·特朗普也不会在这里,在这个美丽的白宫中。”

   

 在当天纪念女性获得选举权100周年的活动上,特朗普再一次提到了米歇尔。

   

特朗普称,米歇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极其分裂”,“她收获了些奉承的评论。如果你们给她看一个真实的评论,就不会是如此奉承的话了。”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首日的演讲者还有很多,包括参议员桑德斯、纽约州州长科莫、被白人警察跪压致死的弗洛伊德的弟弟,共和党人、前俄亥俄州州长约翰·卡西奇等。

   

 特朗普虽然在第二天的推文中骂了这个骂那个,但明显把主要矛头对准了米歇尔。

   

米歇尔拥有超高人气

   

实际上,就算没有前第一夫人的身份,米歇尔也有足够的人气。

   

在2016年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米歇尔把演讲口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说的“在他们变低俗的时候,我们要变崇高”,成了流行金句。

   

演讲后,米歇尔的民意支持率迅速攀升,一度达到64%,比奥巴马高出10个百分点。

   

2016年大选特朗普胜出后,就有许多民主党人呼吁米歇尔出来参加2020年的大选。

   

去年大选初选启动后,要求米歇尔参选的呼声再度高涨。

   

美国著名电影人迈克尔·摩尔就是其中的代表。摩尔说,“很明显,米歇尔·奥巴马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我看到一两个民意调查显示她是最受欢迎的美国人。我们为什么不让这样的人参选呢?胜算如此之高——我们为什么还要冒其他风险呢?”

   

不过,米歇尔拒绝了人们的呼吁。她说,坐在椭圆形办公室的办公桌后面,永远不会是她要做的事。

   

尽管如此,在当晚的视频大会上,米歇尔仍然是镜头的焦点。她的演讲也是美国媒体报道的中心。

   

弱政治身份能够打破不成文禁忌

   

米歇尔的另一个优势是,她的弱政治身份有助于她打破政治游戏中的不成文“禁忌”。

   

通常美国卸任总统不会对在任总统的执政说三道四,相对应地,在任总统也不会对卸任总统过多评论。

   

当然,特朗普是无所禁忌的,自他上任以来,奥巴马已经成了他最习惯的甩锅对象之一。

   

 从美国的对外贸易到医疗体系,从对华关系到中东事务,只要遭遇舆论批评,特朗普就会把愤怒发泄到奥巴马头上。

   

对于特朗普的挑衅行为,奥巴马在大多数时候保持沉默。

   

只是在个别事务上回击了特朗普。比如,对于特朗普想起来就会说的奥巴马在2016年大选时监听过他。

   

直到今年5月,随着美国大选白热化,奥巴马才开始炮轰特朗普的一系列政策和言行。不过,他的炮轰显然不够接地气。


相比之下,米歇尔的招数就高明得多,比如,8月5日,米歇尔自曝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不仅仅是因为疫情隔离,还因为种族冲突以及这届政府。日复一日地看着它的虚伪,真令人沮丧。”

   

米歇尔还说,“当我感觉很健康,当我被好的人包围时,我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这种女性化、生活化视角的政治评论,更容易被人接受。

 


▲3分钟看美国民主党党代会次日亮点:克林顿等大佬花式怼特朗普。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演讲效应左右不了大选走向

   

虽然米歇尔的演讲足够吸引眼球,也让特朗普感到紧张,但演讲效应只是一时的,并不能左右大选走向。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把焦点聚集在对特朗普提起控诉上,但是自美国疫情暴发5个月来,这样的控诉早在网上流传,而且形式更花哨,更多元。

   

再亲民、再有煽动性的政治演讲,也比不过网民们大开脑洞的创造。

   

人格攻击双方都用到了极致,就没有什么新花样了。

   

真正能左右大选走向的,目前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现场投票哪方占优,二是邮寄选票的有效性能不能被特朗普团队认可。

   

这涉及基层动员,以及对邮局有效率的监管。而恰恰是在这两个方面,民主党还没有拿出更好的对策。一个低投票率的大选年的前景已经出现。

   

从这个角度说,与其把米歇尔的演讲看作是她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辅选义务,倒不如看作是她为饱受攻击的丈夫出了口气。而特朗普的再反击,也只是习惯性的自我保护。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