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朱昌俊

 

日前,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备受关注。其实,今年也是厦门特区成立40周年。


不过,同样是被国家赋予重任的经济特区,厦门与深圳的发展差异却非常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上的落差。


截至2019年底,深圳GDP接近27000亿元,人口超过1300万;厦门GDP则尚不到6000亿,人口刚过400万。


厦门的“有限体量”,其实是整个福建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中心城市的缩影。而在“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带动作用”成为共识的今天,福建的这一发展短板亟待补上。


就在近日,福建发布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决定》,提出加快提升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


福建缺乏足够强大的城市平台


福建的中心城市效应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补课呢?


2019年,福建GDP总量排名全国第八,是全国GDP十强省市中,唯一没有GDP过万亿城市的省份。


目前,福建最接近万亿的城市是泉州和福州,两者GDP均超过9000亿,但它们二者加上厦门的经济体量,目前也不敌一个深圳市。


常住人口方面,福州不到800万,泉州接近900万,厦门刚到400万,也就是说,身为东部经济大省的福建,仍无超大城市。


“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令福建城市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但过于均衡的现状,也导致缺乏足够强大的城市平台。


这方面,以人口和经济体量为基础的轨道交通建设就颇能说明问题。目前,福建仅有福州和厦门两座城市开通地铁,总运营里程不到150km,也是国内前十强省市中地铁运营规模最小的省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建尤其是泉州、厦门等中心城市,都给人“民富”的印象。的确,福建的人均GDP稳居全国前列,甚至高出GDP第一大省广东。


但论城市的存在感,除了厦门以旅游城市闻名之外,其他城市都在当前网红城市盛行的时代显得颇为“低调”。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以泉州为例,作为多年来的福建GDP第一市,是不折不扣的工业强市,并且培育了多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但其城市品牌却要弱得多。


这里面的确有诸多客观原因。比如,泉州作为普通地级市,本身级别低,经济发达也主要是以县域经济为支撑,城市经济实际上比较有限;其次,产业结构和质量也有待升级。


而身为经济特区和副省级城市的厦门,经济体量在15座副省级城市中排位倒数第三,仅高于长春、哈尔滨。由于体量太小,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厦门虽有名气,但更多是以旅游城市而著称。


同时,产业上的短板也导致自身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据媒体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内唯一的985大学厦门大学,2019年届毕业生本省留存率仅为33%,甚至低于内陆地区的兰州大学。而其流向广东和浙江两省的毕业生就接近30%。


“三足鼎立”的福建需要领头羊城市


 当然,福建形成目前的福州、泉州、厦门“三足鼎立”的局面,有着诸多原因。


比如,受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影响,一体化发展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天然受到限制;再比如,像福州虽然长期是省会,但泉州有港口优势、工业优势,厦门又被赋予了经济特区和副省级地位。


在今天,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不仅福建需要,国家也需要。


一方面,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福建在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方面,明显被广东、浙江、江苏等拉开差距。这与缺乏足够强的平台型城市,导致对高端要素——资源、资本、人才的集聚效应不够,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福建依靠人均和多点支撑的优势,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那么,在规模比人均更有用的“大城市为王”的时代,福建只有提高中心城市的资源承载力和带动、辐射作用,方能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为区域发展赢得未来。


另一方面,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带动作用也是国家需要。因为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助推产业升级、参与国际竞争,超大城市对资源的聚合作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2018年,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就点名多个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厦门正在其中——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近年来,“强省会”战略越来越成为趋势,乃至山东、江苏这样具有典型双子星特征的经济强省,都高调喊出了做大做强省会的口号。


相形之下,“三足鼎立”的福建,的确需要一座更强的“领头羊”城市。


福建做大中心城市的选择很多


关于如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路径选择也自然不一样。


如有的是靠区域合并,做大中心城市的体量,如成都、济南、合肥;有的则是希望通过都市圈战略,提升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比如南京、南昌。

相对而言,福建做大中心城市的选择更多,也需要多措并举。


这次福建的决定就提出,要以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为抓手,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山海联动、城乡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这两大协同发展区,实际就是分别以福州(闽东北)和厦门、泉州(闽西南)三大中心城市为龙头的都市圈、城市群。


推动协同发展区发展,一方面是直接增强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力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中心城市为自身赋能、扩大发展空间的过程。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重大项目落地,能够带来看得见的效果。


如《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就明确,到2020年,协同发展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捷联通,网络化、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厦漳泉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以上,经济总量达2.6万亿元以上。


对省会福州来说,今年还有一个重要利好,即国家发改委出台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支持福州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此外,两大协同区域也可以利用当前城市群、都市圈内部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契机,率先打破传统机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限制,共同增强对外的产业、人口吸引力。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点是,福建的跨区域合作优势。福建这次发布的决定就专门用了一部分讲全面深化闽台各领域融合。


此次决定提出,完善闽台共赢发展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优势产业对接,促进闽台企业共同研发、共建标准、共创品牌、共拓市场;发挥厦门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作用,降低台企市场准入门槛;深入推进闽台区域合作,加快涉台园区建设,支持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率先融合等。


这方面的探索可能需要时间,但毫无疑问是未来福建中心城市效应强化,乃至整个福建经济提档升级的一个重要比较优势。


□朱昌俊(媒体人) 


编辑:柯锐  实习生:王雅晨   校对:李立军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