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洲女孩,不远万里来中国学物流工程,却做了电视主播,甚至登上过央视春晚舞台。这是周埃乐在中国的“奇遇”。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9月初举行,周埃乐供职的四达时代集团将参展。四达时代总部设在北京,其在非洲构建的节目平台有630多个频道,以十余个语种播出,拥有1300万数字电视用户,2000万互联网视频移动端用户。


在四达时代北京总部,有近20名像周埃乐一样来自非洲的雇员,从事主播、配音等工作。今年疫情期间,周埃乐和同事们一道制作疫情防控短视频数十集,教家乡的朋友们做口罩、科学洗手。


疫情期间,周埃乐和同事一道制作疫情防控短视频数十集,教家乡的朋友们做口罩、科学洗手。受访者供图


“中国发展很快,能和非洲取得共赢”


新京报:你是哪年来中国的?为什么选择这里?

 

周埃乐:我是2008年来中国的,刚开始学中文,后来学物流工程。在做主播之前,我曾在大使馆实习,工作内容包括帮忙翻译资料、接待到中国来经商的客户等。

 

我来中国是因为我爸爸觉得中国的发展很快,非洲也很愿意跟中国合作,能取得共赢。能说中文,找工作会比较方便。所以,当初我和弟弟一起来中国学习中文,但他因为没学好,又去法国上学了。我学好了中文,就留下来了。

 

新京报:你的祖国加蓬是什么样的?

 

周埃乐:加蓬是中西非的一个国家,很小,有180万人口,靠海,很好看的。

 

新京报:你为什么取名叫“周埃乐”?

 

周埃乐:我刚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时,老师觉得我的名字太长了,他自己也读不出来,所以就从我名字里拿出几个音,给我取了“周埃乐”这个汉语名字。

 

新京报:你最初学物流工程,为什么当上了电视主播?

 

周埃乐:当初我学的是物流工程,这是比较有就业前景的专业。不过,在非洲,人们还无法接受一个女人要工作、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这在他们看来很奇怪。我的想法比较自由,恰好四达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就来试一试。


周埃乐正在录制节目。受访者供图


做视频短片,教同胞做口罩、科学洗手

 

新京报:你主持几个节目?用什么语言主持?

 

周埃乐:我现在有5个节目,内容涉及新闻、娱乐、美妆、美食。我现在一般上午录制节目,下午做案头工作,写稿。

 

主持节目时,我会用中文、英文和法语。我来自加蓬,但加蓬当地的语言我不会,因为我爸觉得这些小语种没用,所以就没学。加蓬有50多个小语种。

 

新京报:你当年的同学、邻居如何看待你现在的工作?

 

周埃乐:我的很多同伴,女性大多数30岁之前成家,不少人已经有三四个孩子了,所以我现在压力有点大。与中国女性相比,非洲女性更加缺乏尝试不同生活的机会,所以,我有时候也跟她们说,女性要靠自己。但是她们很难接受,因为环境不同。

 

新京报:年初新冠疫情刚发生时,你的家人有没有担心你?

 

周埃乐:疫情刚发生时候,我家乡的朋友问我,你不害怕吗?我确实不害怕,我觉得中国的防控措施比较靠谱,让我们不要出去。吃饭方面,我主要靠外卖,也吃公司食堂,这期间公司还在给我们发工资。

 

新京报:听说疫情期间你们还做了一些疫情防控的节目?

 

周埃乐:是的,我们考虑到非洲很多人买不到口罩,就在美妆节目中教大家做口罩。口罩不用时,要用塑料袋把它包起来,还可以接着用。不少人学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说:我自己会做了,谢谢你。

 

新京报:一共做了多少期?

 

周埃乐:从1月下旬开始,一共做了30个小片。这些抗疫小片长度大约三五十秒,教大家怎么洗手、每天洗几次、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与人保持距离等。这些节目都免费给当地电视台播放,四达时代也在自己的频道中播放。这些节目对很多人有帮助,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说过。

 

“北京带给的我最大改变是要有长远想法”

 

新京报:你习惯中国的饮食吗?

 

周埃乐:习惯,喜欢吃。不过,还在学习。北京每天都有新东西,没吃过的东西一直还有,没见过的人也有很多。比如,臭豆腐,有点臭,但是也很好吃。

 

新京报:在中国多年,你感觉中国跟来之前想象中有什么不同?

 

周埃乐:以前我觉得,所有中国人都会武术。我们看电视都是这样的,李小龙、成龙,就感觉中国人都能上天,很能打。来了之后我才发现不是这样,特别失望。

 

不过,我在学校学了太极拳。我爸觉得以前我脾气特别大,他的朋友推荐让我去学太极拳。我学了,还真有用,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以前看中国功夫,是快;我练太极拳,是慢。

 

新京报:中国与非洲有什么不同?

 

周埃乐:想法不一样,观念、思想差别很大。中国人很认真,做事无论怎么样都得做完。但是,我们非洲人比较随意,能做就做,想做就做,不会特别努力地去做。


习惯也不一样,我们在非洲比较热闹,喜欢跳舞、唱歌,在中国比较安静,你得尊重别人,不能在公共场合太大声地放音乐听。

 

新京报:在北京,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周埃乐:北京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想法。人不能说“今天这么过,明天看着过”,要有长远的想法。

 

新京报: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周埃乐:年龄小的非洲女性看到我,说以后要跟我一样。这让我感觉压力比较大,所以我得表现得更好。我的主播职业让我发现,世界很大也很小,你能通过电视影响很多人,所以要表现得更好。


新京报:对加强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你有什么建议?


周埃乐:中国和非洲的文化差异很大。中国需要更多地“走出去”,走进非洲,让非洲人了解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习惯。文化交流多了,才能减少摩擦,因为有时候从中国人的角度觉得没问题的,可能其他国家的人看来就有问题。


如果能让非洲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就能更好地互相理解。现在,电视、小视频、网站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我希望未来中国和非洲的关系会越来越好,希望中国人能帮助非洲人学习保护、发展自己的文化。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