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会场。图/新京报网


自贸区“上新”了。


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至此,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增至21个。


疫情大流行对国内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冲击。面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中国没有自乱阵脚,而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更大范围推广自贸区经验。


这样的政策定力,首先就传达出了稳健发展的信心。


自贸区建设既看“政策”,更重“特色”


可以看到,受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护主义抬头的双重影响,全球供应链、进出口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压力都很大,这些压力并不会在疫情好转后自动恢复,更需要政策支持和扩大开放才能缓解。


因此,中国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更大范围推广自贸区经验,是稳外贸和稳外资的需要,更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此前,商务部已经表态:下一步将推动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形成更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集成性强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自贸区“遍地开花”,其核心是制度创新。对于自贸区来说,如果出现同质化竞争,也就无所谓“领先优势”了。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没有发展特色和优势,没有颇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只是寄希望于给特殊政策、贪大求全,那么也很难真正发挥自贸区的优势。


换句话说,自贸区更像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能创造怎样的奇迹,取决于各地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扬长避短,踏出一条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


回到此次新增的3个自贸区,最大的特色就是“科技味”很浓。从发展方向来看,聚焦未来高端科技和高端产业。从区位优势来看,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龙头作用、湖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安徽处于长三角区域,这三个区域的定位各有侧重、由点及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举足轻重。


发展数字经济,北京自贸区竞争优势明显


以北京为例,北京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68平方公里,涵盖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高端产业片区。三个片区侧重点各不相同,科技创新片区重点是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重点是打造临空经济创新引领示范区;高端产业片区重点是建设科技成果转换承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国际高端机构集聚区。


事实上,在最近召开的2020年“服贸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释放了重磅信号:将支持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是北京自贸区最大的亮点之一。


北京自贸区重点聚焦在数字时代下的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北京大有可为的地方,因为北京在这些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可以看到,自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北京已累计推出403项试点举措,形成122项全国首创的突破性政策和创新制度安排,累计向全国推广6批创新经验。


2019年,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8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6个百分点。从全球生产总值来看,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70%,部分发达经济体的比重甚至接近80%。亮眼的数据已经表明,北京服务业已达到全球先进国家城市的水平。此外,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居全国首位;北京服务贸易实现进出口额近1.1万亿元,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约20%,居全国前列。


从趋势上看,未来北京需要以新基建来推动服务业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从而提升消费市场空间。市场空间和消费市场比生产能力更具竞争力,这样才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形成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某种程度上说,疫情之后,发展服务业、加强公共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将变得更加重要,北京自贸区建设以此为抓手,也将为其他城市的更新、发展趟出一条可行之路。


□周子勋(财经专栏作者)


编辑 孟然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