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打一通电话,你会打给谁?”狭窄的电话亭里只有一把椅子、一部座机电话。相对密闭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对话契机。短暂的嘟声后,直面自己内心的时刻来临了。

 

9月4日至9月13日,第三季《中秋电话亭》活动在北京朝阳合生汇、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和平菓局举办。

 

10天内,374名来自北京、天津的市民走入电话亭,打给未来的自己、爱人、亲人或朋友。18岁的小郑即将在北京读大学,在电话亭里哭着打给未来的自己,觉得北京有无限可能。援鄂医生回家20多天后父亲病逝,他拿起电话打给了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结婚13年的女子打给老公多次泪崩“我仍记得年轻时他为我买花的样子”。

 

许多平时没机会说的话,在此刻说出。真情,在一间一平米左右大小的空间内,通过一根电话线,得以表达。

 

9月4日至9月13日,第三季《中秋电话亭》活动在北京朝阳合生汇、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和平菓局举办。新京报记者 袁静新 周的


成长篇

初来北京的人“北京,我来了”

 

初到北京的小郑坐在电话亭内的红色椅子上,给未来的自己打了一通电话。这个18岁的女孩一头短发,戴着一副眼镜。她来自福建的一个小城市,高考结束后被中国石油大学录取。

 

“我昨天是第一次来北京”。刚开始说话,她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小郑倾诉了她此刻的激动和不真实感。她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真的很大”。和母亲到达北京的夜里,他们乘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地铁,凌晨才到达酒店。第二天,吃过炸酱面和烤鸭,喝了北冰洋,穿行在胡同和商场间,小郑才感觉自己真的来到了北京。

 

小郑把来到北京当做一次突破和证明。她说,小时候身边人都不认为她可以考上大学,她不自信,也从不觉得自己跟北京有关系。“但这一次,我做到了。”

 

此时此刻,在狭窄的电话亭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小郑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和这个大都市产生的无限可能。“你喜欢打篮球,说不定还有机会参加CUBA,说不定你已经收到北理的通知书了”。

 

小郑说,自己虽然很渺小,但北京大到可以容纳所有异想天开。“北京,我来了”。

 

即将离开的人“干不成,我就再回北京”

 

也有人即将离开北京。25岁的小孙在北京呆了7年,现在她决定要离开北京了。她拿起电话,轻声告诉自己要“加油”。

 

小孙是河北沧州人,2013年来到北京读书。大学期间,她已经开始从事医疗器械行业,后来又在人力中介行业上班。在全职工作的间隙,她还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小孙说,她在所在的领域干得很不错,从上班的第一月开始,便一直是销售冠军。这份工作每个月可以为她带来一万二三的收入。“在北京,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但小孙一直有一种危机感。她的全职工作没有工资,收入全部靠业绩。小孙总担心,要是有一天,自己干不动了怎么办。她很羡慕她的一些朋友,家庭美满,也能安排出休息的时间。小孙说自己不一样,一旦停下来,便没有收入了。她经常看财经新闻,货币贬值之类的新闻总让她焦虑。她因此炒黄金,今年年初购买的黄金,让她现在赚了5000多元。

 

小孙承认自己有很强的“赚钱欲望”。她想通过自己的奋斗买房买车。小孙说,她常常会思考:自己会不会因为自己有一辆车一套房子就有安全感了。

 

现在,小孙存了一些积蓄,便决定接下来就前往山东德州,自己创业。“如果干成了,我就一直留在那里了,干不成,我就再回来”。

 

崔洪臣在中秋电话亭给88岁的母亲打电话。新京报记者 袁静新 周的


亲情篇

 

给“健忘”的妈妈每天打一通电话

 

崔洪臣把这通电话打给了88岁的母亲。

 

他今年48岁,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常忘事。崔洪臣跟她说过的话,超过半小时就会忘掉。

 

感觉“陪伴妈妈的日子越来越少”,他每天坚持和母亲视频通话。崔洪臣回忆,小时候母亲很疼爱他,即使当时家里条件很差,但母亲省吃俭用,为他创造最好的条件。

 

今年2月15日,他随天津医疗队出征驰援武汉。“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妈妈”。其间,他尽可能抽出时间和母亲联系,每天给母亲展示当时的伙食。母亲想念儿子,询问儿子何时回家。崔洪臣每次都告诉她,自己在发热门诊,还不能回家。“大概在快一个月的时候,她就烦躁,她去找院长,要儿子。”崔洪臣眼角噙起泪花。

 

崔洪臣从武汉回来20多天后,90岁的父亲因病突然离世,母亲更加需要人陪伴。崔洪臣说,母亲的病无法治愈,病情不加重就是一件好事。现在,母亲已经开始不认识他的姐姐,但还能认出自己。“我很珍惜现在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在电话亭外,崔洪臣又和往常一样,和母亲发起了视频通话。崔洪臣问:“如果再去抗疫,你愿意让我去吗?”屏幕中的老人说:“这是好事,治病救人”。

 

10岁的小侯哭着感谢姥姥和姥爷对他的养育之恩。新京报记者 袁静新 周的


谢谢姥姥、姥爷将我养大

 

一位妈妈带着小男孩来到电话亭前。小男孩今年10岁,名叫小侯。开始通话前,妈妈告诉男孩:“爱一个人我们往往是来不及告诉对方的。”姥姥、姥爷把他养大,他可以和他们说一些话。

 

这位妈妈不知道男孩想说什么,但他注意到,孩子坐在亭内的椅子上,眼角泛着泪花。

 

“姥姥姥爷,我不知道未来你们还好么,是否健康,是否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我爸爸妈妈在外地忙工作,根本没时间来看我,就是您养我长大,谢谢你们……”电话亭里的小侯泣不成声。

 

小侯的妈妈说,自己和孩子爸爸从事外贸旅游行业,常年在外地奔波。小侯平时都在家里由姥姥、姥爷带着生活。“我们一年如果有一个月陪在他身边,就已经很奢侈了。”

 

妈妈说,小侯一直很懂事,成绩也很好。有一次,他对妈妈说:“妈妈,你去努力工作吧,不用担心我。”这样的话更加让妈妈有亏欠感,觉得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现在,小侯假期的时候,妈妈会一边带着他,一边在全国各地跑。

 

小侯说,家里的姥姥和姥爷已经70多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身体健康。“我以后要多带着他们出门,去全国各地玩。”

 

爱情篇

“中秋节回家团圆”

 

梁女士将电话拨给了在外出差的丈夫。她想和丈夫开个玩笑,让他猜测是谁打来的电话。但几句话之后就“露了馅”。“没想到是你老婆吧”。梁女士对着座机话筒哈哈直笑。

 

梁女士告诉丈夫,她来合生汇地下二层,逛街时碰到了这个电话亭。

 

“人家说,给你最想念的人打电话,你想到的是谁。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她哽咽起来。

 

梁女士今年结婚已经十一年了,女儿上初一。她说,这次打电话会哭,可能是丈夫不在家,女儿也刚去寄宿学校上学,感到有些孤独。

 

在电话里,梁女士问丈夫什么时间回家。

 

梁女士回忆起十几年前自己和丈夫谈恋爱的时候,两个场景至今令她印象深刻。梁女士还在读大学期间,一次在宿舍不小心磕到了眼睛。当时已经晚上9点多,他急匆匆地打了出租车,跨越半个城市来到宿舍楼下,要送她去医院。

 

另一次是一年的情人节,梁女士去他所在的公司找他。路过附近唯一的一家花店时,正好看到个子不高的他在门口长长的队伍前踮着脚尖,着急地找老板要他定的一束花。“当时快到我们约定的时间了,他很着急”。

 

梁女士说,即使丈夫中秋节回不来,她也能够理解。“出来工作都不容易,他也说会尽量赶回来过中秋”。

 

杨奶奶走出中秋电话亭和夏爷爷拥抱在一起。新京报记者 袁静新 周的


“一起走完后半辈子”

 

“结婚已经39年了,一给你打电话,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

 

9月10日,65岁的杨女士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在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电话亭里给老伴夏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夏先生就站在电话亭外,背着一个灰色的双肩包。他的一头短发也已全白。

 

39年的记忆,在3分钟的通话间,不断浮现在杨女士的眼前。夏先生和她同岁。两人都是彼此的初恋,风风雨雨走过半生,儿女已成家立业,他们也终于有时间重温二人世界。夏先生说,从相识到恋爱,到相伴白头,他和杨女士的一生很幸福。

 

“爱你一生一世”。‘“谢谢你,我也爱你一生一世”。两人在电话里相互表白。

 

前一天是夏先生的生日,住在北京的两位退休老人,趁着这个机会出门到天津旅游。两人的身体都还算硬朗,他们计划在晚年结伴到全国各地走走。

 

“咱们俩尽情享受晚年生活,咱俩好好走完人生后半辈子。”“咱们俩好好的,牵手走完一生”。杨女士对丈夫说。

 

走出电话亭,门外的夏先生将她拥入怀中。“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天”。夏先生望着妻子说。

 

电话亭里的电话,拨通了一个个关于成长、亲情、爱情的故事,也打开了心扉。那些红着眼圈从这个红色电话亭里走出来的人,抹干眼角,又汇入到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门发出吱呀一声,稳稳合上,就像不曾打开过一样。

 

新京报记者 张熙廷 田昊文 李淑怡 陈丝柳 杜梦媛 郭奕瑶 李慧石 程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