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如何让孩子对科学感兴趣?老师、家长如何回应孩子的好奇心?10月23日,2020中国儿童科学教育高峰论坛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北斗女神”徐颖、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等嘉宾出席,分享如何促进儿童科学教育。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


好奇心是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


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认为,激起孩子关于科学的好奇心,是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汪景琇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一直反对学生在老师的阴影下工作,“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和老师交集的研究领域出发,向更有希望的领域开拓。”而这需要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拥有这种好奇心?汪景琇提倡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直接来给孩子们做科普。深入浅出的讲解、或者观看相关的小视频,乃至能够触摸到模型或者看到实物展览,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们以直觉,加深对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播撒科学思想的种子。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也认为,好奇心是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天生的,只不过在后天生活中、学习当中慢慢变少了,甚至没有了、反感了。”


如何让孩子的好奇心更持久更浓厚呢?罗滨强调,要在过程中、体验中对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强化,“酸奶到肚子里、烧蜂窝煤、把纸撕碎这些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她认为,孩子的好奇心需要被生活中的现象“点燃”,被动的机械记忆只会让他的好奇心越来越少。


罗滨鼓励学校培养跨学科的理念,通过工作坊、科普剧、科学秀、实验秀、小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与技术、与文化、与工程的融合中学习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汪景琇。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能靠“强迫”


“在整个科学史上,科学的发展都是靠着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推进。”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的副教授、南京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提出,幼儿科学教育要呼唤本质的回归,不要被眼前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所迷惑。在生活的偶发现象中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一次植物栽培、一只“蚕宝宝”、一支万花筒、一次影子的观察,都有可能引发孩子的奇思妙想。


他表示,作为老师、家长,不一定非要把真实的道理讲给孩子,要看孩子自己的体验、感受、理解、思考、解释是什么,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科学的构建,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


“孩子对很多科学现象的解释是主观的,儿童的科学是具有诗意和想象的。”张俊说,成人要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的思考和孩子的错误答案,更重要的是,应关注孩子的思考过程,“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纠正孩子的答案,而是纠正孩子的思维,我们怎么样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幼儿阶段埋到孩子心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发现,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确实少了很多“好奇”。“他们越来越不想当科学家了,都想做偶像、做明星。”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能靠强迫他们对这个世界感兴趣,徐颖认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天生的,但如果你一直给他做这种持续性的推动,强迫他感兴趣的话,最后所有的兴趣只会凝聚到一个点上,就是如何顽抗你对他的这种推动,就会导致他从对世界非常有兴趣变到不感兴趣。”


徐颖希望,教育工作者不要总是把科学家放于悲情的角色,一提到科学家,总喜欢讲科学家为了国家做牺牲做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如何清贫了一生,甚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不断的挑战未知、探索未知,这个过程能够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和喜悦感,是很多其他行业或重复性工作无法感受到的,这才是科学的魅力。”徐颖认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这才是双赢的局面,应该鼓励孩子发现科学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2020中国儿童科学教育高峰论坛由中科启元、中国科学院幼儿园联合主办,旨在让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在“碰撞”、“共享”、“激发”中“燃”起新的火焰,为中国儿童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养成指明新的方向。


新京报记者 戚望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