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华在新疆支教。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讯(记者 邓琦)从2018年8月到今年7月,刘全华在新疆支教了两年。开学首日,他第一个到校门口迎接师生,再到校门口送大家离校,这么一接一送,坚持了700天。

 

他是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主动申请到新疆支教,任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校长、北京援疆和田市工作队副领队。

 

学校从零开始,他连轴转着安装课桌椅,熬了几个通宵写规章制度。

 

如今,结束援疆工作回到北京,刘全华说,人回来了,心里仍割舍不下,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如果还有机会,自己还要回去,义无反顾。

 

连轴转安装课桌椅

 

2018年8月29日下午,刘全华入疆,他依旧记得最初到学校的情形,学校外观漂亮、大气,自己心里也很提气。不过,进到教学楼里刘全华心里一凉,9月3日周一就正式上课了,还有10个班的黑板和桌椅没配齐。

 

“用当地老师的话说就是,外表高大上,里面空荡荡。”刘全华当时感觉,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当时桌椅和黑板其实涵盖在北京援建项目中,由于工期太紧,一直堆放着。刘全华二话不说,放下行李立马跟着工人们一起组装,72小时没睡连轴转,终于装好了10个班的黑板和400多套课桌椅。

 

装好课桌椅,刘全华这才安心。不过,另一个考验接踵而至。学校一共30个班,共1300多个孩子,学生从周边各个学校划拨过来,教师队伍里包括划拨过来的、借调、临聘等,队伍很年轻,起初大家有些迷茫,刘全华也手忙脚乱了起来,没了头绪。

 

很快,刘全华觉得,必须从建章立制开始。“我坐了几个晚上,根据多年教育经历经验,结合我对当地的了解,初步拿出了一套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教育理念。”刘全华拿着初稿向大家征求意见的同时,学校的组织架构也逐渐明确: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每天第一个到校门口迎接师生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快乐自信、阳光少年’是我们的育人目标。”说起学校的教育理念,刘全华很是激动地说,我们的主题是阳光教育,阳光是七彩的,我们要培育七彩的教师和学生。比如,红色代表着活力热情,健康向上。

 

刘全华把教育理念的引领深入到日常的方方面面。他回忆,开学第一天早晨,自己第一个到校门口迎接学生,但他发现,当时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学生可能100个都不到。他觉得,一手抓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一手抓良好习惯、文明礼仪的养成。

 

接下来,刘全华每天都第一个到校门口迎接师生,见到不打招呼的学生,就主动教他们,一周后大概有70%的学生会主动打招呼了,过了两周,不打招呼的寥寥无几。

 

在新疆的两年里,刘全华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校门口迎接师生,放学在校门口送大家离校。到后来,学生们在校园里看到老师们都主动打招呼,这让他十分欣慰。

 

为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刘全华设计了特色课程,2019年秋季学期,学校开设了16个学生社团活动。由于当地缺乏教材资源,每次寒暑假回京,刘全华就跑到书店,自掏腰包买教辅和特色课的教具。有一个当地贫困生让刘全华动容,孩子很优秀,但从没走出过和田。刘全华就自费让他坐飞机去乌鲁木齐,“我想给他创造一个小小的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回来后说的一番话让刘全华欣慰,“他说,要努力学习,走出和田,将来能到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自己,回报家乡。”

 

今年年初,面对疫情,刘全华先后五次撰写了给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封信。在其中一封信的开头,他写道:自上月10日一别距今已一个半月了,甚是想念,可我总感觉一直和你们在一起。孩子们,你们都好吗?身体健康状况都好吧?居家生活、学习中听从父母家人教导,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了吗?你们一切若安好,我便心安。

 

像胡杨一样扎根在祖国边疆

 

今年7月,刘全华结束援疆工作回京,用他的话说,虽然人回来了,心还牵挂着和田,牵挂老师和学生们。

 

如今回到北京,有学生的家长经常发来问候,刘全华也经常看看老师们的朋友圈,有的老师遇到难题,刘全华也会主动跟他们聊聊。

 

起初刘全华主动申请援疆,家人有些担心,怕他照顾不好自己。离开北京的日子,家人打电话总报喜不报忧,“每次他们都说家里挺好的,你放心工作,自己保重就行。”

 

刘全华的女儿如今也是幼师,他经常跟女儿说,要勇敢尝试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不断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善自己、挑战自己,成就他人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

 

他并不觉得自己做得足够多,“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头,后面还要进一步把工作做细。”说到这,刘全华有说不完的想法:比如,从学生角度要做一个学生手册,将来每个家长人手一册,我们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文化体系,每个年级的重点教育目标是什么,形成一个系列,家长们可以快速了解。还需要一个教师手册,里面涵盖学校各种管理制度、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以及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课的重点在哪里,一年级要让学生们领略汉字的美,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时不我待啊。”刘全华说。

 

在新疆的这段日子,令刘全华刻骨铭心。在老一辈援疆人的身上,让刘全华感受到了胡杨般的坚韧不拔,“与其说援疆,不如说是对我的历练和学习,他们让我感受到什么才是奉献,就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在祖国的边疆和大漠。”

 

对话

“扶贫要扶智和志,解决贫困代际传播”

 

新京报:当时主动申请援疆是为什么,现在回过头来看,愿望实现了吗?

 

刘全华: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从教30余年,当时就想着去其他地方做点事情,丰富我的职业生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实现了愿望,体现了职业价值。看到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发展变化,我很欣慰,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家国情怀。

 

新京报:你认为,教育扶贫的意义是什么?

 

刘全华:教育扶贫主要是扶智和志,要真正解决贫困代际传播的问题,让孩子们牢固地树立正确的家国观、民族观。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爱家、爱国。

 

新京报:如果还有机会援疆,还会选择去吗?

 

刘全华:如果还有机会,如果还有这个需要,我还想去,义无反顾。

 

新京报记者 邓琦

编辑 陈思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