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地给出自己的看法。


社科


《熟悉的陌生人》,张杨波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舍予

 

看完这本书大失所望。

 

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巨大关注,和《人物》杂志日前发布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广泛传播不无关系。外卖员、快递员,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已经被媒体反复报道,却第一次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之中。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呈现的内容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没有超过此前的媒体报道。借用一位调查记者对此书的评价:“调研二十多天能写二十多万字,突然觉得调查报道还是挺凝练的,出差一个礼拜,写稿五千字。”而《系统》一文的前期采访历程长达十个月。

 

调研时间短并非这项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者以“参与式观察”的田野调查为傲,但他仅仅选取了一个快递点进行调查,且这个快递点在整个快递行业中并不具备任何代表性。他的调研时期选在暑假期间,避开了双十一、开学初、春节等快递行业工作量较大的时间段,而学校是这个快递点的重要区域。这一系列“偷懒”造成的结果是,这项研究获得的观察和得出的结论仅仅停留在快递员工作的表面,没有任何超出读者常识的内容,既没有得出新的结论也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洋洋洒洒二十万字,多是大量的重复和强行套用理论分析。

 

更让我困惑的是,作者专门用一整章的篇幅,批判社会学调查“只见田野不见人”,并讲述了一个月入过万的快递员的故事,但他对于这个故事或人物的整体讲述又是“去人性化”的,并不能让读者对快递工作中的“人”有更深入的理解。

 

但这本书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作为一本社会学研究著作,这本书的学术架构严谨,写作格式规范,非常适合社会学系本科生作为论文写作参考。


文学


《碎片》,[意大利]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吕婉婷


这本书是费兰特20余年来媒体采访、书信合集,媒体采访多围绕她早年的两部作品《烦人的爱》《被遗弃的日子》。《碎片》在我这里已经有了另一个别名——“令人羡慕的费兰特的写作人生”,所以“四星”的评价,有个人滤镜加成。真诚的写作终会积累成“工伤”,在你动用自己精神能量去剖析生活的复杂之后,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摆脱它,回到正常生活。费兰特用匿名写作做到了这一点,同时与媒体保持距离。我羡慕费兰特书写的自由,羡慕她洞悉生活日常的才华,羡慕她能够感受到文字表达的纯粹乐趣——寻找语言词汇,突破庸常的表述,揭开表象,而这种乐趣能够完全不受他人的影响。

 

看费兰特的采访也能看出另一重趣味。书中的很多专访采访由头是相同的,你要是对采访感兴趣可以对意大利文化记者的选题意识进行同题比较。换言之,如果你对同题采访无感,请调低对这本书的期待指数。我更感兴趣的是费兰特在面对类似问题的不同应对方式。她时而回复得很简略,时而回复得详尽到不可思议。她会拒绝记者的访谈要求,也会为了访谈写万字长文。这应该就是她所说的“能揭露真相的谎言”,她把采访视作一次创作,谎言和真相掺杂,达到文学的效果。她的表达一如她的小说,在重复的现实中挖掘令人不安的本质,三言两语令人陷入沉思。比如,“自我监控”是生命意识的延伸;比如,无辜是一种伪装的艺术;比如,相较于男性,女性会更久地待在“小黑屋”。


文学


《仙症》,郑执著,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10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婷

 

《仙症》是青年作家郑执的最新小说集,还是其中一篇小说篇目的名字,或许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篇。《仙症》描写了一个精神病人的生活,而小说主人公王战团也被许多评论认为贡献了近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人物形象。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感受也延续到了之后的其他篇目,每一个故事,写得都是失落失意的人。而郑执的笔触看似现实如同坠入泥土,却总能引起读书之人内心深处戚戚然的遐思。《他心通》写一个临终的父亲与一个奔丧的儿子;《蒙地卡罗食人记》写一个梦想与恋人私奔的少年,结尾却甚至灵魂出窍一般带上了一丝魔幻色彩。

 

这种魔幻感正如同我们每日深处其中的生活与命运,那种悲伤与失落,以及间或的满足与松弛,组成了我们的生命。近两年,“东北文艺复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郑执也常常被认为是这浪潮中的一分子。从这些小说里,我们的确能识别出浓重的东北味道,那些词语、声音、食物、街道,仿佛能把我们带到沈阳的街道。但与此同时,谁又能否认,这些故事,可以发生在世间任何一处呢?


社科



《贫困危机:日本“最底层”社会》,[日]藤田孝典著,胡建君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安也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小偷家族》,讲述了一群在城市无依无靠的底层“污点”小人物抱团取暖的故事,而影片中直指的难言之隐,正是贫困。年轻人、中年人、女性、老年人……“若隐若现的贫困”正在笼罩着日本各地,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这样的现实可能超乎我们的既往认知。

 

真实的日本是什么样的?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应该如何理解贫困?“贫困的样子”究竟是什么样子?什么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到底谁才是“真正”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中年女性为什么“总觉贫困”?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如何帮助人们获得应对贫困危机的能力?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藤田孝典在剖析现实之余,凭借一线救助经验、大量真实案例和数据,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藤田孝典认为,“虽然现在的生活还不富裕,但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终将会等到幸福的晚年”这样的希望,才可以让人们免于暴露在贫困危机之下,特别是面对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之时。同时,如果抱着“贫穷是自作自受”的想法对他人漠不关心,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裂缝的不断扩大。对于那些陷入集体焦虑难以自拔的人来说,《贫困危机》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更早养成应对危机的能力。


撰文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

校对 |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