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维也纳恐袭华人遇害地:店内遭乱枪打死。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枪声打破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的宁静,11月2日当地时间20时,欧洲中部国家奥地利发生一起该国历史上罕见的恐怖袭击事件。警方证实,此次恐袭共造成4人死亡,14人受伤,其中7人为重伤,3人伤势危殆。


据中国驻奥地利使馆发布通告证实,维也纳恐袭事件致1名中国公民受轻伤,1名奥籍华人遇难。


奥地利政府指出,这名涉案凶手名叫费伊祖莱(Kujtim Fejzulai),现年20岁的他是“伊斯兰国”的支持者,拥有奥地利及北马其顿双重国籍。费伊祖莱已遭警方击毙。


“伊斯兰国”3日声称对维也纳恐袭负责,但尚未提供任何相关依据。“伊斯兰国”还发布一段录像,称袭击者费伊祖莱“发动战争”,“表明忠诚”。目前尚不清楚视频于何时何地拍摄。



▲中国大使馆:维也纳恐袭致一名中国公民受伤一名奥籍华人遇难。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背景及动机

 

对于“伊斯兰国”人们并不陌生。该组织以极端残暴、极端野蛮和极端原教旨著称(“基地”正是以他们“太过野蛮”为由与之断绝关系),他们在占领区内敌视一切世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强推“教法治国”,残酷对待妇女、异教徒和不屈从淫威者,并通过网络和瓦哈比传教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吸收“圣战者”。

   

2019年3月23日,“伊斯兰国”最后据点——叙利亚境内城镇上巴古斯被叙利亚库尔德人为主的“叙利亚人民保护部队”(YPG)攻占;同年10月27日巴格达迪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遭美军空袭丧生。

    

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宣布“‘伊斯兰国’已被消灭”,国际社会也普遍松了一口气。但维也纳“11·02”事件表明,这口气松得未免太早了。

    

至于被击毙的枪手,现年20岁的库吉姆·费祖莱(Kujtim Fejzulai),登记居住地在奥地利北部。


德国《镜报》援引科隆地方媒体的报道称,费祖莱曾试图偷渡去叙利亚加入“伊斯兰国”武装,但中途被截获;2019年4月以“试图加入恐怖组织”罪名判刑22个月,但8个月后根据奥地利轻判青少年罪犯的《青少年法院法》被提前获释。

   

事发前他曾在网上发布了一张荷枪实弹、向“伊斯兰国”现任首领库雷西(Abu Ibrahim al Hashimi al-Qurayshi)宣誓效忠的图片,图片中的全部行头,恰是此次“11·02”袭击中的那套装备。


为何选择奥地利为攻击目标

 

奥地利是全球7个永久中立国之一,正如欧洲地缘政治及反恐专家恩塞尔(Frédéric Encel)所言,该国“并非十分世俗化、社会风气特别自由奔放的国度,也几乎从不在国际事务上插手,更从来不涉足中近东的事,国内犹太社区和穆斯林社区都非常小”,二战后很少被各类原教旨主义势力过分关注。

 

事发后,“伊斯兰国”通过网络宣称,以奥地利为袭击目标的理由,是“奥地利参与美国反恐行动”。

 

许多欧洲分析家认为,之所以选择奥地利为攻击目标,可能因为首先这里是欧洲地理位置的中心,且是基督教重镇,袭击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其次,这里军警力量薄弱,此前很少成为恐怖袭击目标,加上因疫情应对和即将“封国”人心惶惶,容易出现可乘之隙。

 

意大利《共和国报》援引该国情报部门消息指出,情报机构在法国“10·16”暴恐事件发生前一个多月就发出“原教旨恐怖势力可能袭击法国”的警告,但未引起重视,此后很多预警也被不同程度忽视。

 

情报机构从叙利亚、伊拉克反恐中漏网恐怖分子间通信截获内容分析认为,他们仍在加紧通过互联网和宗教地下传播网络散播仇恨,怂恿居住在欧洲的同情者和原教旨分子发动“圣战”。

 

尽管有些袭击是偶发的,比如9月25日在《查理周刊》编辑部附近的一起,但很多线索表明,极端恐怖主义组织在周密策划一系列大的阴谋,而这次奥地利发生的袭击明显经过周密策划和组织,或许是这一系列大阴谋中的一环。



▲100秒看维也纳恐袭:枪手多地开火手段残忍 奥当局称损失“空前”惨重。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不要让极端恐怖势力有隙可乘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新冠“二次疫情”来势汹汹,欧洲许多国家被迫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和一系列混乱。奥地利原定“封国”起始时间,恰在11月3日零时。

 

最初许多人曾担心,恐怖袭击是针对犹太教堂的宗教性仇恨行为,当时警方及维也纳犹太人社区(IKG)主席德施(Oskar Deutsch)等均表示“证据不充分”“匆匆判断为时过早”。

 

如今看来他们是对的:歹徒针对的并非犹太教目标,而是“世俗夜生活”——因为系“封国前最后一个夜生活”,当天塞滕斯特滕加斯这条酒吧街人流特别密集,这不仅是原教旨极端分子憎恶的“堕落生活方式”,也是理想的袭击目标。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恐怖极端分子所要趁的“隙”。

 

另一个“隙”,则是埃尔多安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等欧洲政治领导人间围绕法国“10·16事件”发生的口角,让欧洲反恐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而忽略了老对手“伊斯兰国”的瞒天过海、借尸还魂。

 

事实上,导致3人受害的法国尼斯“10·29”教堂袭击事件,正是“伊斯兰国”系恐怖分子所为。

 

“10·29”和“11·02”两次暴恐袭击时间间隔很近,目标和实施者也经过精心选择:代号“布拉西姆A”(Brahms A)的尼斯袭击案凶手系21岁突尼斯难民,被“伊斯兰国”洗脑两年,今年9月中旬刚偷渡到意大利。10月28日,即袭击前一天和家人通话时正打算动身去法国,第二天就发动了袭击。

 

此次枪手20岁,是土生土长的欧洲人,却已是被洗脑很久的死硬极端分子。

 

很显然,起家就靠“钻隙”的“伊斯兰国”不但趁了时间、地点的“隙”,在人选上也同样在精心寻隙。

 

从警方在“11·02”案发后搜集到的各种监控摄像头和手机视频中可以看到,袭击者十分冷静,谨慎前进,不时停下来观察,然后再低姿前进,射击则以单发、短点射为主,显然经过精心准备和周密训练,已摒弃了昔日主要依靠狂热和自杀炸弹的老套路。

 

选择奥地利为目标更表明,极端组织改变了暴恐策略,优先选择容易袭击的目标、而非“应该袭击的目标”下手。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反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战争远未全胜,切勿给他们以趁隙而入的任何机会。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陈静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