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麦瘟病是小麦的致命病害,如何更快、更有效地检测出麦瘟病的病原,是麦瘟病防治的关键。近日,我国科学家与多国科学家联合,开发出检测田间麦瘟病发生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依赖实验室PCR仪等专业设备,实现了麦瘟病的田间快速核酸检测。


据康厚祥副研究员介绍,麦瘟病病原为稻瘟菌的小麦致病型,也称麦瘟菌。麦瘟菌菌丝、孢子的外观形态与水稻稻瘟菌完全一致,两者基因组DNA序列整体一致性也超过99%。然而,麦瘟菌对小麦的整体侵染能力比水稻稻瘟菌对水稻的侵染能力更强,且麦瘟菌广泛对嘧菌酯、醚菌酯等QoI类杀菌剂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和耐药性。


用特异性引物可准确检测麦病侵染。中国农科院供图


1985年,麦瘟病首次在南美洲暴发,该病发生严重时,可造成高达100%的小麦产量损失。2016年,麦瘟病进入南亚孟加拉国并暴发,给当地小麦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


麦瘟病进入亚洲后,其菌丝或孢子随气流、种子等媒介进入我国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因此,开发出准确的麦瘟菌检测技术对准确监测预警、及时阻断其可能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孟加拉国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农业大学、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合作。

 

据介绍,科学家们从田间分离出麦瘟菌,并对其中两个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通过与已公布的大量稻瘟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并找出了麦瘟菌特异的DNA序列。随后开发出了田间快速检测方法,并在孟加拉国进行测试。


康厚祥介绍,对麦瘟病的病原检测,传统方法在麦瘟菌侵染后第4天才能被检测到,而新方法在侵染后第2天便能准确检测到麦瘟菌侵染,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同时,新方法还能明确区分种内不同致病型,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该研究得到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上。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穆祥桐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