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小龙

 

这两天,“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一事引发社会热议。

 

据报道,事发地为湖北广水,一位94岁的老太太行动不便,因社保卡未激活,到银行人脸识别,被家人抱起才艰难地完成了社保卡激活。

 

11月22日,涉事银行发布情况说明,就该事件致歉,并称已到老人家中道歉。

 

在遭到诟病后,涉事银行没有回避,而是及时回应并向当事人与公众致歉,值得肯定。但回看此事,有些问题确实值得反省。

 

将视频里的场景挪回现实之中:年逾九旬,已是暮年,难免腿脚不利索。可这么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还是不得不去银行——即便得被抬着。怎么看,这都难言体面,也有损尊严。

 

正因如此,不少人感慨“尊老”的美德就这样被墨守成规打败;质疑这么做将老人的尊严置于何处?

 

“对老人的态度,体现着社会的文明水位”,现实中,我们时常倡导,社会对老人应该更友善些。可不难窥见,仍有些机构、个人经常以恪守规则之名去刁难老人。此次老人在银行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或许有人会认为,银行方面也只是照章办事,舆论无需过度反应。但尊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而人们对尊严保障程度的反馈,就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感知之中。诚如有网友所言——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现在不小题大做,下一个被抱着人脸识别的没准就是我们自己。

 

从舆论反应看,该事件未必是孤例。有网友便在评论区反映:“我奶奶97了,去年也被要求带到银行核实身份。”“我家偏瘫卧床八十多岁的老岳母,也是我用轮椅推到银行办理的认证。”在此之前,媒体也曝出过“银行为抬老人改密码道歉”之类的事件。

 

批评有些机构、个人不懂“变则通”,倒不是对他们诛心,认为他们故意刁难人,或者否定按规则办事本身。而是想指出:在绝对的规则之上,还有绝对的人文主义。就算碍于某些现实因素,他们也可以寻求在规则的缓冲地带给予老人以足够善意。

 

在此类事件中,显然有必要思考:涉事银行办社保卡业务,除了让本人到现场做人脸识别,是否还有针对老人、残疾人等人群的替代手段,比如远程视频、上门服务或摁手印代替?更进一步讲,要求当事人到现场做人脸识别,是必须的吗?

 

不管怎么说,技术应用的目的应是服务人,而非折腾人——何况是老人。

 

如今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适老化设计也成了很多公共设施的硬件配置理念。在此背景下,作为“软件”的社会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意识,也要尽早跟上。“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这种事,就别再出现了。

 

□马小龙(媒体人)

编辑:陆玖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