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让我们给故宫写信吧!写给书画器物、花园丽宫,写给历史人物、学者藏家;写给宫廷建筑、瑞兽祥云;我们可以探究问题、分享知识,也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见字如面·对话故宫”书信交流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现场,9位学生代表向北京市中小学生发出倡议:“期待我们一起,见字如面,对话故宫!”
 
学生给故宫的金水河、骑缝仙人写信

 
“他是一位守护着紫禁城的勇士。他来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进入紫禁城这个庭院,在冷峻威严的皇宫前庭,留下了他的印记。”“我多想成为你。站在太和殿的屋檐上,定而望动,动静其观,经历紫禁城所有的繁华与沧桑。凝神守望,浮云变幻,看历史的轮回在面前上演。”当天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们现场朗读了自己写给故宫的金水河、骑缝仙人的信。


 
记者了解到,今年疫情期间,北京市7位初中生发起了“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号召同学们以书信形式交流,弘扬传统文化,感受独特魅力。9月10日,北京市教委发出第二期活动通知,鼓励倡议同学们远离手机,拿起纸笔,参与书信交流和朗诵活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前两期活动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书信作品4000多件,并已举办两次线上朗诵展演活动。
 
因疫情以来,师生家长广泛积极参与“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北京市第五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等26所中小学校被列为“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试点单位。
 
今天,见字如面活动走进了故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发起此次活动,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让其固化在青少年身上,形成情感和习惯;二是依托教育融媒体平台,探索馆校合作、融合育人;三是通过文物活化利用,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育人效果。

将教育和博物馆连接起来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中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王晓燕看来,同学们到博物馆进行考察探究学习反思,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的一种新的育人方式,“学生通过在博物馆里的学习和探索,可以深刻感受和体悟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这样的对话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于博物馆而言,要如何和学校开展合作?对此,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故宫博物院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宣教活动。目前,故宫博物院面向青少年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系统化。


记者了解到,故宫博物院于2000年前后逐步展开与学校的合作,目前已形成多样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了馆校合作系列课程,覆盖了包括幼儿园、小学六个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学等12个学龄段。
 
“除了‘送出去’,把故宫的学术资源、专家资源、藏品资源送到学校去开展活动,我们也‘请进来’,让大中小学生到教育中心参观,开展课程、研学活动。”王晓燕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学生不能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但是见字如面这样的活动,可以作为一种有益探索。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