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视频截图


文 | 李有理


近日,几条关于老人的新闻引发热烈讨论:在上海,88岁老人将300万房产赠送给水果摊主;碍于邻里传闻,99岁老人因被子女强辞保姆哭诉:“子女统一战线针对我”。

 

关于老人赡养和财产分配的问题一贯是舆论场的热议话题。人们往往奇怪:为何相对于亲人,一些老人在情感上对相处几年的“外人”更亲近,甚至愿意把财产分配给他们?

 

对此,网民往往站在两个角度进行判断:一是揣测“这些陌生人是不是有所图才照顾老人”,另一种则是认为“子女、亲属只有在钱的面前才关心老人”。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家务事夹杂着亲情、金钱与利益的纠葛。不仅外人无法“旁观者清”,参与其中的人更会“当局者迷”。

 

人们的种种行为,难以用道德、法律和社会风俗进行简单判定。如同“赠送300万房产”一事中,家属站出来质疑水果摊主,究竟是为了争夺房产,还是为老人今后得到照料谋得一份“保证”,目前来看我们不得而知。

 

抛开个案来看,当下一些家庭确实面临这样一种景象:不少在外地打拼的子女、亲属一方面希望有人能替自己履行做“孝子孝女”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想享受身为亲属的财产继承权。

 

可在权责不一致的前提下,这难免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在一些案例中,争执自己与外人“孰轻孰重”的过程,实则也是对自身角色缺失的一种掩饰。

 

而在复杂的利益纠葛背后,其实是老人最简单的诉求:当人老了,相比于钱,更希望有贴心陪伴与细心关照——干净的环境,热乎的饭菜,及时递来的药品……这些才是老人最在乎的事情。

 

对他们而言,万贯家财又怎比得上日日悉心陪伴的温暖与尊重?而这种陪伴,如果有熟悉的家人在身边,老人又怎么会选择“外人”?

 

这些个案的出现,反映的是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与年轻人社会的机制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给子女、亲属带来更大赡养压力。传统的“多子女多家庭”所组成的“赡养团队”,如今被独生子女家庭取代。

 

人手不足、精力不够,让赡养纠纷从“不同子女、亲属之间的纠纷”转变为“子女和老人、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求新、求变、求快的“年轻人社会”社会机制也让老年人倍感吃力——移动支付、扫健康码、使用社保电子卡……追求便捷、电子化的“年轻行为习惯”里,与传统生活方式紧紧捆绑的老年人更加强化对子女、对年轻亲属的依赖。但不在身边的子女、亲属又往往“爱莫能助”。

 

在两种社会的角力中,传统家庭维系情感的纽带渐渐撕裂,进而导致一些家庭中老年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越隔越远,最终矛盾频发,老人不得不“远亲属”而“近外人”。

 

老人“远亲属”而“近外人”不是普遍现象,但其反映的新的社会形势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以及“老年人社会”与“年轻人社会”之间的矛盾,却是社会的真实面相。面对如此复杂的矛盾,需要我们立足完善社会机制以应对挑战。

 

譬如,完善创新养老模式,给老人以更多样的“养老”选择;给子女、亲属以更贴心的休假关怀,落实关怀假、亲情假等,保证他们探视、照顾老人的时间、空间;培育更成熟的老年人产业机制,让亲人尽孝方式更多样。

 

当然,对于那些把老人照顾得很好的“外人”,只要老人愿意,且经过合法程序认定,把财产赠与他们也不应该成为问题。对这种新的养老模式,社会也宜为其提供顺畅的法律通道与社会解决机制,以更好地为一些老年人解决养老困境。


□李有理(媒体人)

编辑:新吾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