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洞寻“宝” 出品:一拍视觉


1月2日,元旦假期的第二天,矿石标本“猎人”武义早早起床,再次确认当天的气温、风力、降水概率等无异常后,背上提前准备的工具包,穿越北京城,钻进离家一百五十多公里的怀柔山区“寻宝”。


“所谓矿石标本‘猎人’,就是以收藏、科普等为目的,去自然界寻找矿石标本的自然爱好者。”武义如此解释这个外界眼中的小众群体。据他估计,全北京的矿石标本“猎人”大概有几百人。


△ 1月1日,北京市大兴区,装满矿石标本的纸箱堆满了武义家中的阳台。


△ 1月1日,北京市大兴区,武义展示自己采集的矿石(左侧三图)与圈内好友赠送的化石(右侧一图)。


在城区接上了提前约定的同行者小朱和小陈,车子继续向北驶,翻越长城一线后,来到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山村。这里没有收费景点,更无游客踏足,但就是这么一个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山窝窝,却是武义眼中的藏宝之地。


武义把车停在一处向阳的平地,开始整理装备。头灯、手电、安全绳、安全帽、凿子和探矿锤,作为资深的矿石标本“猎人”,这些工具都是他多年的老朋友。爬上一片布满碎石的山坡,再穿过一片干枯的荒草地,三人来到今天的第一处洞穴。


△ 1月2日上午,北京市怀柔区某地,武义走在堆满碎石的山坡上。


△ 武义在一处堆满碎石的山坡上寻找萤石。


这是一个废弃的矿洞,刚刚经过的山坡就是由这个矿洞产生的碎石堆积而成。站在洞口,可以看到坡下的柏油马路,但站在马路上却很难发现这个洞口,也就只有武义这样的圈内“老炮儿”才知道其中的玄机。


“哇,快来看,太漂亮了!”不知道发现了什么,五十出头的武义突然像个孩子似的发出惊呼。


小心走过光滑的冰面,洞穴深处,武义趴在地上,手电光照亮了几根冰柱,这是由洞顶滴下的水冷凝而来的,立在晶莹的冰面上,异常漂亮。


武义把光束转向洞顶,大家惊奇地发现,一条“银河”悬在高处。那是黄色、绿色和蓝色的矿晶组成的矿脉,在灯光的照射下若隐若现,折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芒。


△ 武义找到几个冰柱。


△ 武义(左)和小朱(右)在“一号洞”里查看冰面。


△ 矿洞里结的冰也和露天的不同,呈现出网格状的结构,在灯光下,璀璨异常。


适量采集了一些萤石标本后,武义带着大家猫腰钻出第一处洞穴,前往下一个目标。


△ 武义在第一处洞穴里采集萤石。


△ 武义猫腰走出低矮的洞穴。 


△ 武义踏过积雪,前往第二处洞穴。 


第二处洞穴位于一个山沟的底部,需要从公路徒步两三公里才能到达。奇怪的是,在这个背阴的、温度为零下十二摄氏度的洞口,却隐隐传来阵阵热气。洞口被冰挂围住,像一圈栅栏,守护着洞口。


△ 武义在去除第二处洞穴洞口的冰挂。


△ 被遗弃在第二处洞穴里的梯子。 


△ 武义进入洞穴寻找萤石。


侧身挤进狭小的洞口,温暖潮湿的水汽扑面而来,洞里的水洼大都没结冰。“水洼里这些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穴珠,是碳酸钙沉积形成的。”武义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紫外线手电,打开后在水面上快速画圈,光柱划过,一条漂亮的绿色荧光显现,停留两三秒后消失。“这是磷光现象,用紫外光照射穴珠就能看到。”武义解释道。


△ 武义在第二处洞穴里演示“磷光现象”。


没耽搁太久,武义一行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当天计划的第三处洞穴。它位于一条地表可见的竖直裂痕的附近,“这条裂痕是早些年前开采形成的”,武义指着对面山体上一条黑色的“疤痕”说,因为不止来过一次,武义对这里很熟悉。


△ 武义口中的裂痕。


从第三处洞穴出来时已是午后,无风的山谷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再寒冷。几个人吃了干粮喝了水,准备向今天的最后一个目标进发。


由于这处洞穴内部地形较为特殊,为了保证安全,一行人先拿出保护绳固定在洞口,然后由武义先行下降进入陡峭延伸的洞内探路。确认无异常后,几人依次抵达距离洞口十来米的洞底。几把手电的光束同时打向四周,照亮了岩壁上的晶体,这里的晶体比其他三个洞都要大得多。


△ 武义在岩壁上发现的较大的萤石(图左)。

△ 武义将采集到的萤石标本用纸包起来,避免损伤(图右)。


△ 武义使用保护绳爬出山洞。 


几人各自采集了几块满意的萤石之后,依次出洞。此时,一轮夕阳正在慢慢地滑下远处的山峰,气温也开始下降。收好保护绳,矿石标本“猎人”为期一天的“狩猎”结束,满载而归。


△ 武义结束了一天的矿石采集,在黄昏中下山。


友情提示:矿洞存在危险,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进入。


视频制作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影并文 新京报记者 吴江

编辑 陈婉婷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