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十余个省市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到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在全国落地,再到2021年1月各主要城市开始执行升级版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政策,我国“限塑令”走过了21个年头。

 

与12年前的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用收费规定抑制塑料袋使用相比,新版“限塑令”明确重点城市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餐饮打包外卖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因此进一步走上历史舞台,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从地方版“限塑令”中可以看到,政策力度及执行力度均有所升级,如上海市规定在部分场所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同时,部分城市将限塑与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相结合,使塑料污染治理更加科学与系统化。


 

超薄塑料袋限塑成果有喜有忧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限塑史”可追溯到1999年,当时陆续有北京、天津、江苏、辽宁等十多个省市出台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的规定。由于是局部性的限制政策,超薄塑料袋在当时管理难度较大的农贸市场以及铁路、交通等流动场所仍大量使用,危害环境。

 

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2008年1月的公开回复,据当时测算,我国每年随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废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大部分是废塑料购物袋,特别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白色污染”一度成为当时的社会热词。

 

为从源头上限制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底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同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为淘汰类产品。

 

据报道,该“限塑令”出台后的一年时间里,全国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2/3左右,减少塑料消耗约27万吨,加上其他零售场所,可减少塑料消耗40万-50万吨,每年可节约石油240万-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0万-960万吨。

 

然而这一政策执行12年以来,不少消费者并没有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一些农贸市场、小零售门店依旧提供免费塑料袋;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兴起,更增加了塑料包装制品的使用。而相应的垃圾分类以及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等工作相对滞后。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2008年“限塑令”出台后,一部分生产企业开始转向可降解塑料,但后来发现由于要求不够严格,当时国内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较小,市场上还是以PE材质塑料袋为主,“限塑”效果并不明显。

 

可降解塑料进一步走上历史舞台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明确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在《意见》基础上,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有13类塑料制品列入其中。同年7月,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中旬前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与12年前的政策相比,新版“限塑令”被冠以“史上最严”定语。这不仅体现在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禁用范围的明确,对餐饮、快递、酒店、电商、零售等应用场所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覆盖,同时提出了较为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如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占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塑料污染不是塑料本身造成的,更多是废旧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后不规范丢弃、缺乏相应管理造成的。在可循环、易回收这两条路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使用降解塑料解决便利性问题。

 

地方版“限塑令”力度升级

 

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均在2020年出台了地方版“限塑令”,部分城市的政策力度或执行力度均有所升级。

 

2020年9月,上海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与《意见》提出的在部分场景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相比,上海市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各类展会活动和集贸市场等场景中有序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上海市发改委对此解读称,在上述场景中,市场上已有相对成熟的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替代产品,如环保布袋等。此外,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预计2020年底将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同时深入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回收。在确保各类塑料废弃物全量回收的同时,加大对可回收物中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此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塑料制品污染问题,并非只有可降解制品替代这一条途径,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也是一种途径。

 

“没什么不方便,适应了就好。”上海市民沈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自2021年年初开始,她在超市购物时就没看到过塑料手提袋。有些超市在货架上提示“一次性塑料袋停止销售”,并用纸袋进行代替。

 

除上海市外,上游塑料生产企业普遍反映海南省对新版“限塑令”的执行力度较大。按照现行的GB/T20197-2006《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可降解塑料分为生物分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和可堆肥塑料。在各地监管部门普遍未明确限定“可降解”塑料种类时,海南地区客户普遍要求供应商提供业内公认的生物降解塑料袋。此外,来自上海、杭州地区的生物降解塑料袋订单也相对较多。

 

新京报记者 郭铁 摄影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