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期,北京启动社区封闭管理措施,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胜利。在这背后,社区工作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北京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市委副主委李昕注意到,防控工作中也暴露出基层治理的一些短板,例如社区缺乏弹性公共空间、数据共享受制于“信息孤岛”等。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1月21日开幕,她今年在提案中提出,应在疫情防控后营造韧性社区,推动社区管理的升级。


建议完善15分钟生活圈,重视社区应急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李昕在提案中提出,由于社区缺乏弹性公共空间,使得诸多非常规防疫应对措施实施困难。例如,零散化住区封闭后管理跟不上,菜场关闭后临时性户外供应点难寻,社区入口临时性管理措施忙乱无序,社区公共设施短缺,无法提供临时庇护场所等问题在一些社区矛盾较为突出。


针对社区工作中这些实际问题,李昕建议,应当以社区生活圈打造为抓手,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完善15分钟生活圈,在人口密度大的社区和老旧社区中,应格外重视社区应急基础设施的改造、翻新和升级,消除有功能性障碍的应急基础设施。


应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安保与物业服务系统信息化


李昕指出,疫情也暴露出社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程度偏低,工作手段相对落后。信息数据的“部门墙”和“行业墙”比较严重,社区缺乏信息分享和预警平台,共享数据受制于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社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防范能力薄弱。


她认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疫情带来的一些改变应该被固化下来。例如,应以大数据管理为平台,加快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疫情期间社区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广简便实用的登记统计软件,实现安保与物业服务系统信息化,推广智能门禁、智能监控、智慧配送、智慧养老就医、智能泊车、物业智管、智慧环保等技术的多场景应用。


防止社区“行政化”与“悬浮化”,推动居民、社区单位参与管理


社区居委会几乎包揽了社区疫情防控所有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力配置上主要依托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和社区党委、居委会动员党员志愿者的调集。李昕注意到,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并未得到有效跟进,作为“三社联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者,几乎全程没有介入,社会组织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针对社区组织培育及多主体参与的缺乏,她建议以党建引领社区营造为契机,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动员和组织起来,推动居民、社区单位参与到社区问题解决和社区事务管理之中,防止社区高度“行政化”与“悬浮化”。近年来浙江、上海、四川等地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按照区域统筹理念,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值得借鉴。


目前,各类防灾减灾、应急任务被下派到基层,并实施责任到人或点的责任考核机制,社区不堪重负。在社区职能行政化的同时,基层政府相应的力量和资源却又没有同步下沉,社区常年抱怨“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


李昕建议,通过立法规定各类组织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时的责任和权力,依法理顺社区与街道的职责关系,彻底改变行政事务与社区事务不分的状况,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对下沉社区办理的行政事项,同步匹配相应的人力、服务和管理资源。


她还提出,坚持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在自然淘汰年龄较大工作人员的同时,留出一定的人员聘用比例,用足激励政策,吸收一批对社区建设感兴趣、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