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原本是体育从业者翘首以盼的体育大年,品牌、运营商、供应商及体育产业的相关从业者希望借奥运会、欧洲杯、世预赛、“十四冬”等全球关注的赛事进行业务布局,实现在营收、品牌传播、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诉求。

 

疫情不期而至。初期,赛事被迫延后或停办,人们不能到健身房健身、接受体育培训,无论是参与性体育产业、观赏性体育产业乃至体育用品产业,都受到了影响。危机孕育新机,变局开拓新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新模式、新形态的体育产品,与体育相关的新变化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体育产业的很多细分领域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健身观念

民众健身意识和健身投入增强

 

因为疫情,大众的健身意识和健身热情越来越高涨。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86%的受访者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运动锻炼上,61%的受访者计划疫情后投入更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6月18日全天,各类健身器材的销售额明显增长。其中,小件健身器材颇受欢迎,跳绳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60%,哑铃、拉力器成交额同比增长分别超100%、140%,瑜伽拉力带、瑜伽圈成交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24%、397%。

 

健身器材畅销离不开消费者参与健身方式和形式的变化。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健身线上业态的发展。线上成为健身场馆、工作室输出内容,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主要渠道。“云健身”成为疫情下群众健身的新方式。


以线下为主要营收来源的乐刻为例,为应对线下门店无法开业,企业通过发布录播短视频、开展直播业务、推出付费专题课程等线上业务,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其健身视频在全网播放量突破20亿。

 

“健身房、工作室等健身场地是疫情防控形势常态化、社会生活恢复正常后最后一批开放的线下场馆设施。”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居家锻炼“线上”健身形势的升温说明了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

 

消费动力

“消费券”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一直是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体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出台、资金支持等方式,多措并举,引导体育消费。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开展“夜经济”,发放“体育消费券”等举措是拉动体育消费的重要手段,给群众生活带来不少变化。

 

体育消费券发放成为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服务市场回暖的重要抓手。多地通过金融保障手段,开展主题活动、消费补贴、减免等多种形式发放。日前,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介绍,去年全国有16个省市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体育消费券,体育消费人次超过1100万,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元。

 

以河北省为例,通过设置10元、15元、20元、30元和50元的通用券和100元的冰雪专用券,满足消费者参与不同项目、不同消费的需求。河北省体育局数据显示,2019年河北省累计使用体育消费券金额1477.36万元,带动个人运动健身直接消费4126.34万元。

 

此外,为促进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稳就业、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对用地保障、消费政策措施、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要求。

 

王雪莉告诉新京报记者,体育消费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少城市通过发行体育消费券,由政府投入与市场主体参与的方式推动城市体育消费。随着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工作的推进,各地也将会通过多项举措拉动体育消费。

 


发展趋势

观赛和参赛形式出现新变化

 

疫情初期,奥运会、欧洲杯、世预赛等赛事延期,马拉松等人员聚集性赛事被迫延期,全球体育赛事按下“暂停键”,不管是观赏性体育还是参与性体育赛事,处于停滞阶段。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越来越多的赛事以“赛会制”形式举办,重回人们的生活。部分赛事和场地开始允许观众进场观赛,而越来越多的观众也习惯通过线上观赛。有些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通过减少参赛规模,采取严格、精细的疫情防控举措举办,各种类型的“云赛事”满足了大众的参赛需求。

 

去年2月,PP体育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免费直播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国内球迷观赛人数同比上涨了 151.4%。虎牙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月20日开始,截止到3月15日,虎牙用户观看直播时长同比增长35%,湖北地区用户观看直播时长则增长52%。

 

另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家用健身器材,与众多未曾谋面的人一起进行一场线上马拉松或者线上自行车比赛也成为群众生活中的新场景。人们的观赛模式和参赛模式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王裕雄表示,像职业联赛的赛会制是疫情下的权宜之计,会在疫情结束之后回归常态,但有些趋势将孕育着体育产业新变革的到来。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谭建湘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很多赛事可能仍将采用赛会制的方式举行,很多群众性赛事也会继续通过线上举办。未来这些方面也将继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