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吴淋姝)1月21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下称:西双版纳植物园)获悉,植物园一工作人员17日在职工公寓观察和拍摄到3只斑姬地鸠(Geopelia striata),为中国鸟类新纪录。

 

斑姬地鸠发现者、西双版纳植物园高级工程师赵江波博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考虑到斑姬地鸠多年前在泰国北部和老挝中部就已有纪录,与其他鸟类专家交流后,可推测这3只为自然扩散。”

 

1月7日下午,赵江波在西双版纳植物园曼安公寓拍摄到1只斑姬地鸠。受访者供图


发现者:最终拍摄到木瓜树上的1只

 

121日上午,斑姬地鸠发现者、西双版纳植物园高级工程师赵江波博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716时许,他在与园区一江之隔的曼安公寓“遛娃”时,发现有3只形似斑姬地鸠的小鸽子在地面觅食。

 

据赵江波观察,鸟上体以棕灰色为主,有几道黑色横纹,喙及脸部呈浅灰色,尾部较细长。当他走近,3只鸟被惊飞,其中1只飞走,另外2只飞上了近处的一棵木瓜树。

 

“我掏出手机时,木瓜树上的又飞走了1只,最终只拍到1只。”赵江波说,相片的拍摄时间为1625分。

 

具有10余年观鸟经验的赵江波此前在泰国和柬埔寨均看到过斑姬地鸠,“在东南亚地区,这是很受欢迎的笼养鸟,尤其在印度尼西亚。”

 

赵江波在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云南鸟类志》、《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第三版)》及最新版本的《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8.0》等资料后,确定他看见的3只鸟有别于此前中国记录到的任何鸟种。

 

随后,他又与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刘阳副教授、成都观鸟会朱磊博士、云南盈江鸟会曾祥乐、《中国鸟类观察》危骞编辑等专家交流,结合查阅的《世界鸟类手册》中记述的斑姬地鸠(Geopelia striata)特征,发现3只鸟的形态特征与斑姬地鸠高度吻合,“可确认无误就是斑姬地鸠。”

 

2016年12月19日,赵江波在泰国清迈拍摄到的斑姬地鸠。受访者供图


新纪录到的3只斑姬地鸠可推测为自然扩散

 

“值得一提的是,该鸟曾被人为引入台湾省,但并未列入《台湾鸟类志》,而是被定义为具有潜在威胁的外来鸟类。因此,不能算进台湾省的鸟类记录。”赵江波表示,这意味着,其发现的3只斑姬地鸠确系中国鸟类新纪录。

 

据赵江波介绍,西双版纳村寨及花鸟市场地区未见饲养售卖该鸟种,且观察到的3只斑姬地鸠羽毛完整、精神状态正常,因此排除宠物贸易和笼养逃逸的可能,“再考虑到斑姬地鸠多年前在泰国北部和老挝中部就已有纪录,与其他鸟类专家交流后,可推测这3只为自然扩散。”

 

“这是我们植物园发现的第4个中国鸟类新纪录,2009年发现了褐喉食蜜鸟,2014年发现了长尾鹦雀,2019年发现了白眉黄臀鹎。” 赵江波补充道,“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约有34个鸟类新纪录。”

 

公开资料显示,斑姬地鸠原产于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至菲律宾群岛,由于宠物贸易、人为引种及自然扩散,现已在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塔希提岛、新喀里多尼亚、夏威夷、塞舌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地被发现或形成种群。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