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为了解可降解塑料袋供应和使用情况,2021年1月5日至13日,新京报记者以商家或消费者身份实地走访北京市部分批发市场、商超、便利店、餐饮企业、烘焙门店。其中,在岳各庄批发市场记者发现,受制于上游产能不足、假期临近、疫情影响等因素,这里几乎买不到生物降解塑料袋的现货。而在下游零售业态,一些店铺也反映可降解塑料袋“一袋难求”。

 

在新京报记者收集的15款“可降解”塑料袋中,3款标称“降解”或“可降解”,12款标称“生物降解”。12款“生物降解”塑料袋中,8款印有“双j”标识,即执行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但《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由于缺乏统一强制标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对什么是“合规”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看法也不相同。

 

据业内权威人士解答,目前符合国标GB/T 20197-2006《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识和降解性能要求》的生物分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和可堆肥塑料都是可降解塑料。但从“限塑令”的出发点来讲,更推荐全生物降解塑料袋。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郭铁 视频 王思炀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