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有着三千余年历史发展脉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均为北京之最。2021年北京市“两会”召开期间,西城区区长孙硕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西城区名城保护的思路和现状。他透露,西城近年来有32处直管公房类文物完成腾退,修缮之后,不少文物变身博物馆、书院融入百姓生活之中;与此同时,西城也在通过资金扶持、空间对接、引进知名品牌等方式,鼓励更多优质实体书店在老城扎根,打造城市文化符号。

 

西城现有实体书店150家

 

新京报:最近几年,实体书店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受关注。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老城,西城实体书店情况怎样?

 

孙硕:西城的实体书店现有150家,这其中不乏顶级书店品牌,如北京坊的Page One、西单老佛爷店的钟书阁;一些成为了文化新地标,如北京砖读空间、红楼公共藏书楼、中国书店雁翅楼24小时店。2020年,我区33家书店被评为北京特色书店,3家书店被评为北京最美书店。


新京报:“书香西城”的概念提了很多年,实体书店对老城来说意味着什么?

 

孙硕:书店对一座城市、特别是一座老城来说,代表着一方“文化的符号”,显现着一种“文化的温度”。一座城市里拥有许多书店,而且是有特色、有品质、高颜值的书店,于百姓是福祉,也会散发出这座城的文化韵味,讲述这座城的历史延绵。

 

新京报:你觉得怎样的书店算是好的书店?

 

孙硕:一家好的书店应是能带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为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供内容支撑,可以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书店;应是一家读者愿意去探寻文化、享受文化、交流文化的场所;更重要的是百姓能够便捷到达,不会离我们生活圈太远,我希望未来的西城处处有读书的身影,处处有书香的味道,百姓可以在阅读的快乐中安居乐业。

 

新京报:你提到了便捷性的问题,但作为核心区,西城“寸土寸金”,怎么拉近书店与人们生活的距离?


孙硕:一方面,我们不断在引进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的品牌书店入驻西城,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综合性书店,完善和提升首都核心区的公共阅读服务品质。另一方面,政府也主动提供空间等资源,结合社会力量,如北京砖读空间、红楼公共藏书楼,就是利用西城区腾出的空间,来为公众提供阅读的场所。

 

西城区从2013年开始提出了建设“书香西城,文化家园”的目标。我们创新打造了全国第一家社会化运营的“特色阅读空间”,目前已发展了41家;阅读场所社会化运营探索项目被列入了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未来,西城会继续支持国内一流、世界顶级的书店品牌落户西城,同时还将着力围绕社区服务,破解“阅读最后一公里”,打造致力于社区服务的阅读场所。

 

新京报:随着电子阅读、网络购物普及,很多传统实体书店面临生存压力,怎么适应新的环境?

 

孙硕:在推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方面,西城也在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如实体书店与网络融合发展、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馆店结合、场店结合、院店结合等“书店+”模式等。


去年3月,我们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实体书店、阅读空间扶持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开展对实体书店、阅读空间的扶持奖励,扶持资金近千万。

 

西城32处直管公房类文物完成腾退

 

新京报:你之前提到,西城也曾拿出空间资源去发展实体书店,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

 

孙硕: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文旅局和正阳书局联手,打造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北京砖读空间的所在地,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万松老人塔”,这是阅读与文物的结合。这样的尝试,一方面是对实体书店进行扶持,对实体书店来说,房租是很大的压力来源;另一方面,也是探索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大家都知道,西城文物资源很丰富,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发挥作用。

 

新京报:如何保护和利用文物,是老城面临的一大课题。西城的文物现状如何?

 

孙硕:西城区的文物数量很多,不可移动文物有36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占全市3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占全市28%),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尚未核定的一般文物还有179处。涉及种类也非常丰富,包括皇家园林、庙祀场所、王府、衙署、会馆、名人故居、革命纪念馆等。普遍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

 

新京报:西城的文物保护思路是什么?

 

孙硕:解危、解放、解读。西城在“十三五”时期开展了腾退一批、修缮一批、合理使用一批、新增认定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以及筹建开放一批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的“五个一批”工程。2016年,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工作,共计启动52处,总投入45.27亿元。截至目前,完全腾退项目32个,总体腾退比例达92%,一批长期以来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其余项目正在推进中。

 

新京报:腾退后怎么用呢?

 

孙硕:近几年,西城先后有6处文物建筑腾退修缮后对社会开放。例如万松老人塔变成北京砖读空间、佑圣寺变成十月文学院、林白水故居变成椿树书院、广福观变成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沈家本故居变成司法主题博物馆、福州新馆变成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

 

活化利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用于文化传播,一是用于公共服务。

 

沈家本故居作为司法主题博物馆对社会开放、《京报》馆(邵飘萍故居)未来要建成红色报业博物馆,就是在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基础上,去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护国观音寺、钱市胡同炉房银号建筑群未来用于建设公共展览展示空间,就是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需求,补充民生服务短板。

 

随着文物腾退进度的加快,在前期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西城2020年1月6日向社会发布了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吸引有情怀、有专业、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及民间资本参与到西城区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来。截至2020年6月30日,有33家机构提交了53份项目申请方案,目前首批活化利用项目已完成专家评审,未来将向社会公开发布利用结果。

 

新京报: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孙硕:一是让文物合理利用成为老城复兴的亮点。坚决贯彻落实《总规》和《核心区控规》要求,将文物利用和老城保护与复兴相结合,与街区更新相结合,让文物建筑“活”起来,真正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时时感受到她的魅力。

 

二是继续探索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的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继续探索破解文物合理利用的难点问题,实施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起路径清晰、多方参与、运行顺畅的文物合理利用实施机制,同时加强对文物建筑合理利用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和监督管理,使文物利用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