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春运和春节来临之际,各地疫情防控也绷紧了弦。但部分地方防疫政策的层层加码和变本加厉——本来持核酸阴性证明就可以的,还要加上居家隔离14天;本来可以回家后居家隔离的,却禁止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不让回家……让去年初屡遭诟病的“过度防疫”再次上演,也让很多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回家过年的路道阻且长。

 

1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有关情况,指出在群众就地过年的问题上,高中低风险地区要分别按照“均应”、“原则上”和“倡导”三个原则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辰昕特别强调,“各地方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甚至有的地方还采取‘一刀切’措施,这是坚决不允许的,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返乡,要给人民群众多些保障、多些便利。”

 

上面合理倡导、下面“一禁了之”是“逆向一刀切”

 

疫情防控的确要“严”,但不是越严越好,而应该是精准、科学防疫基础上的“严”。

 

不可否认,由于疫情防控政策需要动态调整,且各地风险情况不一,上面的政策难免分层分级。有些地方在落实时,基于政策效果考量,很容易出现“宁紧勿松”的取向,进而出现偏差。

 

再加上各部门、各层级、各个口子的防疫政策未必“对表”,有的甚至相互打架,很容易让人无所适从。

 

事实上,在国家层面明确“不能擅自加码”后,还有网友曝出,村里让父母打电话给自己不要返乡;还有的是硬的不行来软的,一波波电话提醒让人不胜其扰。

 

上面要求是宽严适度、精准拿捏,越往下面执行越严,到了最下面就是“一禁了之”……这确实值得反思。

 

很多人将此现象称之为“一刀切”,但其实将其描述为“逆向一刀切”更为合适——过去是上面“一刀切”,下面则希望因地制宜;现在是上面要求因地制宜,到了基层却是“一刀切”。

 

“逆向一刀切”出现的缘由是什么?

 

这跟基层治理困境有关,也同庸政和乱作为思维作祟有关。之所以会出现返乡政策变本加厉的情况,就在于基层担不起责任。在高压问责的重压之下,板子打在基层的屁股上,所以有些基层单位为了避免问责而“甩锅”,进行风险转嫁与责任转移。

 

对于基层返乡政策加码,也要区分来看,不能“一刀切”地批评“逆向一刀切”其中一种是典型的懒政庸政,只为了方便自身管理;另一种则是资源短缺和能力不足,不得已而为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疫情防控的所有压力最后都会传导给基层。但是,政策会向下传导,相应的权限、人力、物力和财力未必会随之下沉。在属地管理责任和高压问责压力的情况下,层层加码,成了有些基层单位避免防疫疏忽的重要途径。


▲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基层防疫如何摆脱“不得不加码”处境

 

那如何让基层走出“加码=硬核”的误区和“不得不加码”的处境?

 

过去一年疫情防控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基层强则治理强。因此,基层治理要有“强基”计划。

 

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真正让基层强起来,而不是简单地硬起来。“放管服”更到位了,基层才有更多资源和能力去开展更人性化和灵活的防疫。

 

对基层来说,有些朝令夕改,或许和疫情动态瞬息万变有关,但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有正常人的常识思维,不能躲猫猫、绕弯弯,让民众猜不透却还要严格执行。

 

进而言之,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要尽可能提前筹划、科学评估、统一口径并做好解读解释,避免民众在理解和配合政策时左右为难。

 

比如,要给大家留有可以准备的时间,不能今天通知明天执行。比如,有些政策用词不够精准或缺乏详细解读,让人摸不着头脑。鉴于此,地方返乡与防疫政策制定,要跟中央要求对表,也要及时吸收民众反馈并适时调适。国务院和各省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开通这方面政策失当的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对各地政策的监测和指导。

 

虽然疫情之下返乡政策会较往年有调整,但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监管的原则不能变。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让数据多跑腿,让治理更有精准度,让服务更有温度,依旧适用于返乡和防疫的相应情形。

 

简而言之,基层返乡与防疫政策举措的制定,要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适度、柔性等原则,不能简单化地一刀切,更不能层层加码。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丁慧  实习生:潘宇洁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