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60名家长参与维权、波及广州十余家医院的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案,有了最新进展。据信用中国网站信息,涉事产品“贝儿呔”“敏儿舒”“特益高”背后的总经销商广州市能婴贸易有限公司(简称“能婴贸易公司”)因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等行为,被处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等行政处罚。


 

涉事商家因虚假宣传等被罚

 

2020年5月16日,广州一名家长在网上爆料称,其孩子在2019年6月被诊断出牛奶蛋白过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医生推荐了“贝儿呔2号深度水解配方粉”。在连续吃了6个月后,孩子被诊断为发育迟缓等问题。5月17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官网声明对此介入调查。

 

事件发生后,“贝儿呔”及其背后的能婴贸易公司、广州特益孚特实业有限公司受到公众关注。有报道称,约有60名家长网上维权,广州十余家医院被控诉推荐由固体饮料冒充的特医奶粉,当地卫健委随即介入调查。能婴贸易公司当时否认与医院存在利益输送。

 

2020年5月14日,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管局在对能婴贸易公司经营场所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通过“能婴营养中心”公众号、门店海报、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将“贝儿呔”“敏儿舒”等固体饮料产品宣传为“特殊营养粉”“特殊配方粉”,涉嫌虚假宣传。

 

5月15日,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管局对能婴贸易公司进行立案调查,查明当事人为“贝儿呔”“敏儿舒”“特益高”系列产品的全国总经销商,自2012年成立以来,委托上海津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贝儿呔”“敏儿舒”系列产品。能婴贸易公司股东谢碧平于2016年投资成立广州特益孚特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自2018年开始生产上述产品,并通过当事人销售。

 

越秀区市场监管局表示,蛋白质不耐受或肠胃消化功能较差的婴幼儿因无法消化普通奶粉的大分子蛋白质,只能食用国家认可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而特医食品需取得注册资质,产品执行标准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而上述三款系列产品均属于固体饮料,执行标准为《固体饮料》(GB/T 29602-2013),无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

 

经查明,能婴贸易公司在经营期间推销上述产品时,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致使消费者将固体饮料误认为是特医食品而产生购买行为,并从中获利。该公司还通过“能婴营养中心”公众号多次推送内容,宣传公司“专注研究婴幼儿特殊配方粉”。执法人员在其经营场所查获的资料也宣称“贝儿呔系列营养充足,适合牛奶蛋白过敏宝宝长期使用;可作为6个月以下牛奶蛋白过敏宝宝的单一营养来源长期食用”等。在销售过程中,该公司宣传广告还涉及疾病治疗及使用相关医疗用语。

 

因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公平交易违法行为、广告违法行为,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管局在2020年12月7日对能婴贸易公司处以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等。

 

固体饮料不能替代特医奶粉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俗称“特医食品”“特配粉”,其中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也俗称“特医奶粉”,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从营养成分要求角度看,配方奶粉与特医奶粉对产品中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的添加量及种类有严格限定,是一种对母乳成分的模拟,可满足对应阶段儿童的营养需求。如0-6个月的健康婴儿在不额外添加辅食的情况下,可以依靠适合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和特医奶粉维持正常成长发育。与配方奶粉、特医食品相比,含乳固体饮料对营养成分的限量比较宽泛,仅对蛋白质含量做了基本要求,不能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需求。

 

从生产资质角度来看,特医食品虽不是药品,但需参照药品管理方式严格监管,因此通过注册的产品十分有限,厂家需同时取得特医食品生产资质和产品的配方注册资质,且需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配方奶粉也需同时获得工厂与配方的双重认证或注册;而固体饮料生产门槛较低,获得生产许可资质相对容易。

 

新京报记者 郭铁 图片来源 官网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