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雨水,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当下,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对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新京报约请著名民俗学者高巍解读新意。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先民基于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总结出的一整套时间体系。它凝聚了先民的智慧和经验,有效地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包含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而且继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依赖于天时的变化。因此,自古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天相学等,与天气相关的应用科学十分发达。尽管当时尚无现代科学仪器,但中华先民依照世世代代的经验总结、归纳、提高,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学说,作为对天气变化规律的认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天气的变化影响到了除农作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动物,因此形成了物候。这当然也包括人类。因为人类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的变化也必然涉及到人类,而且主动还是被动去适应,效果迥然不同。

 

丰富的节气(日)习俗,就是主动适应节气变化,在饮食起居、生产实践等方面形成的经验、习惯,依照这些习惯去过日子,不仅顺应了天时,减少了伤害,而且过得有情有趣,丰富多彩。

 

今天,二十四节气(日)习俗仍然有效,而且在不断充实内容,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充满活力。

 

特别是201611月,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们逐渐习惯了随着节气过日子,从中享受到了日常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更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影响了中国人认识事物的观念和方法,成为民族精神诞生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感受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他们保护、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媒介。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参与的人越多,程度越深,范围越大,越有利于保持二十四节气旺盛的生命力。可喜的是,很多学者、志愿者以普及常识、传递文化等方式,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文化,使得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方式更加多元。

 

人们通过感知,切身体会到自然规律的伟大,发自内心的敬畏、感恩,形成了知天畏天,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愿望。中国文化的核心为“和”,也许其产生背景正在于此。这种“和”文化,不光体现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以及人内心的诉求中,“和而不同”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交往准则。

 

适应二十四节气的日常生活,涉及饮食、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学、民间表演、养生保健等广泛领域,丰富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民族的精神品质。


二十四节气作为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因其日常性、持续性、丰富性等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独特且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接踵而来,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乡村振兴,首先要在经济上发达起来。这几年兴起的民宿旅游项目,是对民俗户的丰富和提高,为吸引游客创造了条件。接下来,要在“留得住”和“带得走”两方面下功夫,形成旅游产业链。

 

为此,除了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外,因二十四节气而产生的独特的人文资源,可以发挥决定的作用。前面提到的,适应二十四节气的节气饮食、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学、民俗表演、节气养生等资源,构成了节气体验的内容。各地资源不同,各节气体验的这几方面的内容不同,因此构成的差异,以及因此产生的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整体上构成了节气旅游的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而且,由于节气习俗体现为日常生活,广大村民既是服务者,又是示范者,不需另外请人,更不需购进贵重器材,从而既生动又节俭、实惠。

 

二十四节气助力民宿旅游,还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机会。以往的非遗传承,往往是单项技艺。难与日常生活发生联系。

 

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平台,不同的节气,体验不同的吃食、手工艺,观赏不同的表演,彼此间水乳交融,自然和谐,成为感悟天时,特别是民族传统的契机。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更新换代,更有利于把非遗项目,作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载体,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重视非遗保护工作。

 

随着全社会对二十四节气的重视、参与的自觉性迅速提高,节气(日)衍生品,特别是节气饮食、节日表演、民间手工艺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这为乡村中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参与其中。他们可以离土不离乡,在家里就参与生产,闲时还可以干些农活,为乡村旅游的接待工作做些准备。

 

乡村旅游的开发前景广阔,这首先是因为城市生活的成本高,工作压力大。适时地体验乡村旅游,可以让他们换换环境,放松心情,享受乡村生活的乐趣,补充体力和精力。

 

二十四节气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有利于农村人口就业,发展乡村经验,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全面体验,有利于感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把生活的有趣与精神境界的提高有机结合。然后,把这种提高后的认识,更好地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让社会风气、家风和村风,因此发生改变,以推动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精神境界的提高,文明环境的改善,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这一根本改变要从生活细节中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必将有利于这一根本转变。一旦实现这一转变,村民的精神面貌必然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伦理、机制体制转化等一系列问题,也必然会随之逐渐改变,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完全可以如期达到。



高巍: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著有《北京民俗史话》、《漫话北京城》等。

 

撰文/高巍 民俗学者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