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托管11.7万亩耕地,覆盖2.8万名农户,在河南,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模和成效,李杰和他负责的荥阳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都算是业内龙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这已经是文件连续第10年提及农业社会化服务。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政策如何落地,是行业从业者最为关注的。多年的行业经验告诉李杰,社会化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否进一步壮大,取决于背后的“配套设施”和“农业基础”,而在难点背后,又都是农业领域的“大课题”。

 

李杰:河南郑州市人大代表、河南荥阳土地托管企业负责人


四个节点 种业是关键所在

 

郑州荥阳县是李杰社会化服务的“主战场”,加上在周围的兰考、温县、武陟等产粮大县,李杰和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超过11.7万亩土地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在河南,他们是最大的“土地保姆”之一。

 

做这一行的压力不小,“老百姓把土地都托付了,这是信任,但实际面临的难点是非常多的。”入行多年,李杰告诉新京报记者,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存在着非常关键的四个节点,分别是种子、设备、农田、技术集成,这些全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课题相当宏大。

 

他最先提到的是种子。丰产,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对种子最重要的要求,非常实际。李杰接触到一些来自于专家团队、研发公司的优质小麦品种,它们最终都能成为面粉、啤酒生产的好原料,“但是亩产可能只有800斤,这样的种子向农户推广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李杰谈到,正常情况下,小麦亩产在1000-1200斤,如果农户通过土地托管形式,最后居然低于正常的种植标准,那么农户不会给予服务组织第二次信任。“从种业上讲,提供抗病性强、具备丰产性、优质的好品种,是我们开展托管服务的关键所在。”

 

靠天吃饭 无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第二个节点,李杰认为是收获过程中的各种配套措施。他提到了湖北江苏一带,粮食收获过程中会面临水分超标的问题,“一夜之间收获万斤玉米粮食不难,难的是入库前的烘干,从收获到储存之间对于多余水分的处理,往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体现。”

 

杰告诉记者,用户在选择社会化服务的时候,就意味着对他们来说,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过去,指望天气必然是行不通的,且在黄淮海地区,晾晒过程中可能产生黄曲霉素,传统晾晒过程还可能造成粮食的大量浪费。现阶段,解决的方法在于购置粮食烘干塔,但对于社会化服务组织这样的经营主体来说,所承担的资金压力会十分庞大,基础设施无法配套,丰收就会大打折扣。

 

随后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高标准农田意味着设施完善、水电配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李杰说,如果水利设施无法跟上,那么再好的技术也难有用武之地。“比如我们安装了滴灌带,但是水利无法满足每小时4060立方的出水量,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滴灌效果。又或者,我们需要通过手机App驱动设施浇地,但不出水,一切又都是‘零’。等着老天爷下雨,是无法保证粮食安全的。”李杰谈到,高标准农田,要做到旱可浇,涝可排,做不到这一点,不仅社会化服务组织无法向农户交代,也是当地粮食安全生产责任的隐患。

 

最后,李杰还谈及所有社会化服务主体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土地集中连片之后,服务组织通过集采和农机服务的运作,确实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企业多不具备技术集成能力。何谓技术集成,李杰解释,在作物选种、播种再到收获,整个过程由于粮食种植的经纬度不同,技术集成会根据区域特性与作物特性来提前防范风险,需要跨领域、跨专业合作拿出解决方案,“而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也就无法进一步优化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