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 马瑾倩 黄哲程)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18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聚焦乡村振兴,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同时,本月中旬,新设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开亮相,多位领导及其内设机构负责人也相继亮相媒体。

 

进入2021年,“乡村振兴”动作频频。这是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乡村振兴要依靠什么?解决什么?实现什么?已经成为近来舆论关注的焦点。

 

制度框架已形成,正研究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

 

2月21日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全面实化为具体政策举措。

 

谈到该份文件,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两个决不能,两个开好局起好步,一个全面加强”。

 

“两个决不能”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粮食安全决不能出问题。具体看,强调设立衔接过渡期,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两个开好局起好步”就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要开好局起好步。农业现代化方面,要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农村现代化方面,涉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等。

 

“一个全面加强”就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

 

记者注意到,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已经印发多份文件进行全面部署,包括《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同时,围绕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城乡融合发展等制定了一系列专项政策。

 

唐仁健表示,总体上讲,现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他透露,当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研究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法律进一步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制度保障。

 

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

 

唐仁健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大的动力还是改革。

 

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最为紧密,“两块地”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两块地”指农村承包地与农村宅基地。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介绍,我国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在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户,2亿多农户领到了证书。下一步要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宅地基方面,目前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已经展开,试点的核心是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

 

吴宏耀表示,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他再次强调,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也不能以各种名义强制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

 

除土地制度改革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是关键环节。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吴宏耀表示,2021年是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节点——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要收官交账。

 

解读1:乡村振兴如何与脱贫攻坚衔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对于设置过渡期的用意,一号文件指出,2021年要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认为,2020年,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但是,8年脱贫攻坚战是“冲锋式攻坚”,是集中资源进行支持,而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向常态化转变。

 

对过渡期内的工作任务安排,一号文件提出,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雷明认为,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把握好两大机制的设计。一是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保障处于贫困边缘的弱势群体和弱质地区不返贫。二是长效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其中也包括防止“新入贫”,即防止前期非贫困户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时落入贫困陷阱。

 

雷明认为,消除绝对贫困后,仍然存在相对贫困,未来我们将进入“后扶贫时代”。只要有市场经济就有收入差距,在“后扶贫时代”也要时刻关注不同群体的收入增速和收入水平,在机制和制度设计上,尽一切可能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同步增收。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雷明认为,要充分考虑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比如国家“十四五”规划、新型城镇化等。

 

解读2:全面乡村振兴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唐仁健在发布会上谈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决不能出问题、粮食安全决不能出问题。同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

 

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唐仁健坦陈,对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国粮食供求不宽,始终处于紧平衡格局。“必须尽可能把安全系数打得高一些,尽可能多产一些粮、多储一些粮,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种子被视作农业的芯片,其技术短板一直受到舆论关注。唐仁健表示,种子市场、种业发展情况不像外界一些舆论认为的那么严峻。但是,我们在有些品种、有些领域和有些环节确实和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简单来说,在有没有、保生存的一些品种方面,我们没有问题;在好不好方面,很多品种我们确实差距很大。”

 

除了针对上述要害的逐一破题,部分学者还关注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技术、财力等问题。

 

“人是政策的执行者和承载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人才资源在乡村振兴中需要重点关注,要让大学生村官、高技术人才等在乡村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让他们自愿长期留在乡村,为乡村发展贡献可持续力量。

 

相比外部引入人才力量,雷明更看重乡村自身的人才培养。他认为,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乡村内生的人力资源振兴,要实现从打造培养致富带头人向乡村振兴带头人转变,为他们创造更好的事业平台。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竹立家表示,农业耕种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基因的改良等,都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持,要让科技力量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发挥功效,成为乡村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

 

在财力保障方面,竹立家认为,财政方面要适当加强对乡村发展的扶持;雷明则认为,财政支持或许可能不再像脱贫攻坚任务中,作为主要工作“一枝独秀”,乡村振兴需要动员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加入。

 

观察:新设国家乡村振兴局,已有两位局领导亮相

 

公开信息显示,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一文,署名为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透露出“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经组建的信号。这也是该机构第一次在媒体上公开亮相。

 

其后,该机构多位领导及内设机构负责人亮相媒体。2月18日开播的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显示,夏更生、洪天云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此外,该局综合司司长苏国霞、开发指导司司长左常升、考核评估司司长杨炼、信息中心主任陆春生、政策法规司司长陈洪波均已亮相。

 

记者注意到,目前披露的7人均来自国务院扶贫办。其中,夏更生、洪天云曾任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从目前已透露的信息来看,新机构的人员编制、内设机构及行政关系,与国务院扶贫办基本一致。

 

新京报记者获悉,国家乡村振兴局是由国务院扶贫办整建制改革而来。目前,国家乡村振兴局的三定方案尚未公布,职能、机构、编制的具体细节尚不清晰。

 

竹立家认为,国家乡村振兴局是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新机构与国务院扶贫办是一种衔接关系,且职能将会进一步拓展。

 

他分析,新机构的主要职能可能包括乡村振兴公共政策、财政资金分配计划的制定,同时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并监督基层有关部门落实情况等。此外,虽然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这类问题的应对或将纳入职能。

 

【热点回应】

生猪存栏二季度可恢复至正常年景水平

 

唐仁健表示,去年开始采取了多项措施支持恢复生猪产能,到去年底,生猪存栏已经恢复到2017年的92%,超过预期12个百分点。因此,春节前后,大家感到猪肉价格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市场供应的总体势头是好的。

 

下一步,随着产能逐步兑现,生猪产能最紧张的时期可以说已经过去了。预计今年二季度前后,生猪存栏大体可以恢复到2017年正常年景的水平。

 

唐仁健分享了一个看法,节前到市场调研时,发现生产和供应都有保证,但有些品种,比如禽蛋已经跌到了4块钱左右,成本也是4块。但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如果农民没有收益,不愿意种植养殖了,那么下一轮周期可能还会折腾我们。

 

天气回暖后蔬菜价格将以总体走低为主

 

针对近期菜价上涨明显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解释,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很强,特别是每年3-4月,是冬春蔬菜和夏季蔬菜倒茬的季节,上市的蔬菜数量、品种减少,价格相对上涨,是通常讲的“春淡”。近期一些地方受前期寒潮低温的影响,还有生产流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上涨,这还是属于季节性、规律性的波动。

 

根据现在的调度,全国冬春蔬菜的播种面积8500万亩,和常年相比,增加了100万亩,特别是去年11月份以来,蔬菜产品月均上市量保持在5400多万吨以上,同比增加2%。

 

对接下来的菜价走势,张桃林表示,目前阶段天气波动较大,随着天气回暖,蔬菜生产将逐渐进入旺季,从后期走势看,主要蔬菜品种的产能和供给是有保障的,预计价格也将遵循常年季节性波动的规律,以总体走低为主。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马瑾倩 黄哲程

编辑 陈思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