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制图

文 | 新京智库特约撰稿 关不羽


2020年,我国内地万亿GDP城市达23个。而随着合肥成为“新晋”的万亿GDP城市,加上原先的上海、苏州和杭州,G60科创走廊的万亿GDP城市达到4个。

 

这条基于G60(上海-昆明)高速公路的科创走廊,能否成为新的万亿城市经济带,近期引起舆论关注。


G60科创走廊的三次升级

G60沪昆高速穿过上海市松江区,大量企业分布于高速公路两侧。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提出了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这是G60科创走廊1.0版本。由一个直辖市的区级行政机构提出这样跨省区跨城的区域经济整合战略,堪称大胆,众人赞叹之余也颇存疑虑。


出人意料的是,次年,上海松江区就与浙江杭州市、嘉兴市签订了《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迈入2.0时代。外界确认了这样的信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行政级别、行政地域界限不会是限制。


2018年,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金华等其他6座城市同时加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聚集一堂,共同发布了《G60科创走廊松江宣言》。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从城市战略上升到长三角区域战略。科创走廊的3.0版本相当豪华。


2020年11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G60科创走廊串起长三角九城“九星连珠”的战略布局,已经清晰可见。


回顾G60科创走廊的决策过程,可以清晰地发现,这是区域经济发展自发秩序对接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的无缝衔接,既有自下而上的发展基础,也有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意图,更有突破行政边界的横向合作动力。


G60科创走廊的发展历程,可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战略决策提供很多有益启示。

 

“九星连珠”与两大梯队

G60科创走廊沿线,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目前,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和合肥9个城市,连接了其中的4座万亿GDP的经济强市。经济基础的硬实力毋庸置疑。


九城(区)的GDP总量逾6万亿元,占全国的1/15,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12。


在软实力方面,这一区域的城镇化率、高教科研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水准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区域内发展均衡、整体水平较高,是把九城(区)整合为G60科创走廊大平台的前提。


经济发展的“串联”,既要有美美与共的合作基础,也要有美人之美的互补动力。而这正是G60科创走廊的九城(区)的现实情况——总体均衡中有梯度。


“九星连珠”的最终版本,大致包含了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上海、苏南地区、杭嘉湖平原。这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所在。第二梯队是安徽三城和地处浙江省地理中心的金华市,属于长三角核心区域辐射的经济腹地。


两大梯队之间只有相对的高低差,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G60科创走廊西端的合肥是省会城市,新晋的(GDP)万亿城市,实力不容小觑。


浙江金华市坐镇G60科创走廊南端,下辖的义乌等县级市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区域。


九城(区)中,仅宣城在人均GDP等指标上有明显短板,但是其三省交界、同时连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绝佳位置,具有很大的成长潜力。


空间,是G60科创走廊带来的最大机遇。这不仅指地理空间,更是指经济成长的发展空间。


第一梯队的长三角核心区域已经发展达到了工业化时代的饱和状态,突破极限需要产业升级的空间。与此同时,资本、产业、人才的高度密集,既是区域经济水平优势,也存在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副作用,溢出效应非常明显。


G60科创走廊打通了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地理、行政屏障,为梯度效应的资本流动、人才流动打通了“任督二脉”。这为长三角地区新一轮经济增长打开了大门,是一次时代的机遇。

 

长三角的潜力:打造万亿GDP城市带


长三角的经济实力雄厚举世公认,但是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后劲却颇存争议。


深圳VS上海,经常被作为比较的对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的经济表现以稳健见长,增速上并不出彩,比起深圳的活力四射少了些锋芒。而这种印象也代表了人们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心理画像”。


整体而言,这种印象确实是有依据的,不只是上海VS深圳的稳健有余,还有广东对江苏“咄咄逼人”的追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长三角的发展缺乏后劲。

作为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上海松江区的经济表现让人看到了“另一个上海”。


▲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松江区近四年GDP年均增长12.2%,远超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高增速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G60科创走廊启动之前的2015年,松江区制造业税收比重仅有29.12%,远低于占比47.15%的房地产税收;到了2019年,房产税收占比下降到24.9%,制造业税收占比增长至48.5%,接近税收的一半。而且,在这一结构优化的同时,松江区也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


也就是说,短短数年间,松江区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地方财政增收的同步提升,可谓表现亮眼。


松江区的经济发展从吸纳中心城区溢出的房地产红利,快速转型为实体经济创造经济红利,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这有力地证明了上海不仅可以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且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推动经济转型。


更难能可贵的是,松江的发展紧紧扣住了“科创”的主题,区域内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正趋近5%,不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高于上海的平均水平。


上海的稳健是厚积簿发,而不是暮气蔼蔼。

 

上海的经济牵引力、科创动力正在通过G60科创走廊带动长三角腹地的经济发展,最为典型的是合肥近年来迅猛的发展。


新晋“万亿俱乐部”,体现了合肥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合肥的经济结构正在迅速优化。


合肥已经成功培育多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科创企业从无到有,再到半导体、新能源等“风口行业”的茁壮成长。合肥经济走出区域经济的小格局,融入长三角大格局,已经是大势所趋。


G60科创走廊带来了高增长,展现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力,也带来了打造万亿GDP城市带的期待。


就九城(区)经济总量的增速而言,从现有的六万亿GDP走上九万亿的台阶是必然的,城均万亿没有悬念。“万亿GDP城市带”的真正看点是,继杭州、合肥的爆发式增长之后,G60科创走廊接下来将会“引爆”哪一座城市的发展?是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条件优越的湖州,还是民营经济发达的金华?是江东名邑芜湖的重新崛起,还是苏州继昆山之后再打造一座新的万亿县级市?一切都有可能。


G60科创走廊带来的启示


事实已经证明,长三角不缺经济增长的潜力,需要把潜力转化为动力的平台。G60科创走廊可谓应运而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经济战略布局的耦合,假以时日成就不可限量。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要再上一层楼,走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再靠一城一地的单打独斗很难突破经济发展的“天花板”。


以经济强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模式和以交通干线为纽带的城市带发展模式,可以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G60科创走廊的启示在于,区域协同发展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的自然发育和协调在先,政策的推动和整合在后。用政策的高举高打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实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就会让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瓶颈,走向新的巅峰。


编辑:柯锐   实习生:余丹  校对:陈荻雁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