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新京报网。


儿童性侵,一直是个异常沉重的话题。尽管精准数据因犯罪黑数存在等而无法准确得知,但各方数据均显示儿童性侵问题突出。

 

2021年全国两会进行时,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儿童防性侵内容写入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对于熟人作案比例居高不下的现状,要继续执行强制报告制度。

所有儿童都应该拥有安全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义愤填膺,不少都引起过舆论的极大关注,比如,“百香果女孩”遇害性侵案件。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和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女童保护”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仅媒体2020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就有332起,被害儿童845人。

 

而社会也已形成共识:全社会皆有重要使命及共同责任以确保所有儿童都拥有安全的成长环境,使其免受性侵之害。

 

但目前的儿童性防治工作较多集中在对被害人治疗、抚慰、帮扶等以及对犯罪人刑事追责上。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中央政法单位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以雷霆之势祭起严打大旗,取得了一定成效。

 

尽管这些努力对于儿童在遭受性虐待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事前预防亦被认为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95%的性侵案件可以通过教育普及和提高认识来避免,其中学校预防教育是最常见的途径。


此次,正值两会召开之际,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将儿童性侵预防教育写入中小学教材,而实际上,加强儿童性侵预防教育本就有现实法律依据和实践试点经验。

《义务教育法》第24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5条强调,“学校应当建立未成年学生保护工作制度”;第30条要求,“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单位的不懈推动下,儿童性侵预防教育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已有一定的普及。当前,则亟须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工作,以有效提升治理效果。

 

防止儿童被性侵,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将儿童性侵预防明确作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必修科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应与性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相关课程内容互联互通,是预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应有之义。

 

具体来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材要适应当下未成年人年龄、成熟程度、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特别是据国内外最新相关循证研究成果,将儿童性侵风险和预防保护各相关因子具体形象化,易于理解。

 

其二,提升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必要的性教学专业知识,了解明晰岗位职责:不单单向学生提供儿童性侵预防教育,亦要了解和掌握现有儿童性侵防治制度,特别是强制报告制度的流程及要求,以及时和处置报告可疑的儿童性侵案件。

 

其三,调动检察、法院、公安、教育、民政、医疗等不同领域资源的持续投入,凸显专业化介入。性侵预防教育入校园,学校是具体承担者,但并非唯一实施者。应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激活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从而提升儿童性侵预防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最后,将家庭教育与儿童性侵预防教育紧密结合。学校是进行儿童性侵预防教育课程的主要场所,但家庭教育亦不可缺失,特别是预防监护人性侵被监护人案件。学校可在与监护人的互动过程中加强家庭相关教育,以使监护人知悉与了解儿童性侵预防知识,进而补充学校教育的部分短板。

 

防止儿童被性侵,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积极应对,配合有力。而尽早在教材中普及防性侵课程,是从事前预防上为儿童构筑防火墙,有关部门不妨认真考虑,积极推进。

□张鸿巍(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编辑:丁慧  实习生:祁倩倩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