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电商入村入户,正在改变那里的生产方式。


新京报讯(记者 肖隆平)今年“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成为“三农”领域的焦点议题。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科技下乡、电商进村对贫困地区的商品销售、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实施“乡村振兴”,打通农产品流通,进而稳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又该如何做?

“两会”期间,新京报就此举办一场主题为“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大学和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探讨,他们中有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

加快建设仓储冷链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包括“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十四五”规划,都谈到了“乡村振兴”的建设,不仅仅是村容村貌建设,供水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改善农产品的储存、冷链体系建设,以及如何打通农产品流向市场的问题。

赵皖平建议,“乡村振兴”的规划应该把物流仓储、冷链系统等也包括在软件建设中考虑。农产品流通的最初一公里是把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运出来,现在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便捷、顺利地让农产品进入到消费者餐桌的问题。这方面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亦认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经通过脱贫攻坚得到了解决,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已经实现了县县通、村村通、社社通,甚至每家每户都通了公路,还有网络的覆盖以及手机的普及。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把农产品收上来。比如土鸡蛋,一个农户家里只有10枚、20枚鸡蛋,难道要专门跑一趟?所以,这就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商店、小吃店,甚至村委会作为农产品物资的集散地。在这个流通环节就需要有冷库、冷链体系,以便于农产品物资保存,让它积少成多,然后进入电商系统,运到城市销售给千家万户。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边疆地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说,这些地区的农民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还有戍边、促进边远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所以对于这些地区的农产品销售而言,政府对当地农民、物流企业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而且不一定非得每家物流企业都建设完整的仓储、冷链等流通设施。不同企业间可以共享相应的物流体系设施。?

事实上,在一些地方,新的尝试已经开始。如“中国菠萝之乡”的湛江市徐闻县,专业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系统已初步建成,电商运营、物流、仓储、分拣等均实现本地化,实现田间地头的“一键式上行”。徐闻县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中小微企业及合作社超过20家,通过拼多多等平台实现产地直连,同时其借助产地优势提供“一件代发”服务,每家年均服务电商企业超过100家。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则认为,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硬件方面来说,不仅仅包括道路建设,还包括仓储冷链体系建设,在更大范围内覆盖普及。还有网络建设,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覆盖。

“两会”召开前夕,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到2025年,每个县城都要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要有商贸中心,村村要通快递,要全覆盖”,我国将努力打通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在农村,将重点要健全商业体系,改造县乡村三级的商贸流通网点,完善物流配送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尽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表示,关于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软件方面来说,农村电商发展的状况如何,能不能发展得起来以及发展得好不好,一定是与农产品市场的总体格局相关联。电商之所以能把农产品销售给了消费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但当前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从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数据来看,目前的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信息化率,以村为单位,还不到20%。

    此外,杜志雄认为,当下的农产品销售,一定要把销售农产品与所销售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两者相结合,让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相信其所买回来的产品质量是可靠的,农产品才能够更好地销售出去。如果电商平台能很好地运用物联网技术,把销售产品的工作前移,建立起可追溯体系,那电商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农业产业振兴中就会发挥出更大作用。换句话说,只有把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立起来,实现销售产品与产品生产过程的结合,农产品电商事业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钟钰亦认为,销售农产品的过程,如果能够让消费者获知,的确会更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钟钰曾经于2020年10月份到黑龙江五常市一家大米企业考察,该企业就将大米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建立可追溯影像资料,“这样就让消费者能对他们购买的大米质量更加信赖”。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杨德才表示,有些农产品存在难以进入电商渠道的制约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软件问题,这与农民素质有很大关系。今年“两会”杨德才专门提了一个提案,关于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问题。在调研中,杨德才发现一些农民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知识上还严重滞后。所以,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提升农民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发展态势。“只有在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到电商销售这种新业态中。”

赵皖平指出,未来乡村振兴不光是培养新型农民,更重要的要培养“新农商”,从“新农人”变成“新农商”。赵皖平认为,他们既是农民,也是电商。在广袤的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可能更多的还是得依靠当地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马亮则建议,如何吸引城市居民去下乡消费,其实也需要农民有更高、宽的视野,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储备更多知识和能力。越来越的城市居民喜欢到农村去消费,但他们可能不是单纯地去旅游,而是去农村“打卡”,所以这就需要当地农民能够打通与农产品关联的产业,从而吸引城市居民喜欢并且习惯去农村“打卡”。

马亮还表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资,电商平台企业、物流企业也需要积极介入,比如怎么介入到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

编辑 柯锐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