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未来的执业医师,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中,中国乡村的卫生医疗服务群里,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巨变。在今天,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城乡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然而,乡村的卫生服务,与城市的差距仍然明显,乡村医生的处境,也仍然不容乐观。在未来,如何提升乡村的卫生服务水准?如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新京报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探讨乡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未来。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受访者供图

 

近些年,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展迅速,但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仍相对落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如何补齐这个短板呢?

 

公共卫生是国家公共产品,公共卫生资源向乡村延伸非常重要。目前,农村的公共卫生意识仍相对薄弱,需要在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制度下,由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指导老百姓提高公共卫生意识,从日常生活中就重视起公共卫生。例如,如何垃圾分类、清扫消毒,在红白喜事等人员聚集场所使用公筷等,都是公共卫生意识的体现。

 

目前,公共卫生防御、防疫系统建设中,公共卫生人才严重不足。乡镇卫生院,包括乡村卫生室仍主要以看病问诊、开药为主,缺乏一支真正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每个村子应设立至少一个专门的公共卫生岗位,并且由专业的公共卫生人员上岗,负责全村的公共卫生工作。这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遇到大的流行病或疫情发生时才发挥作用,而是日常生活中,就对百姓进行公共卫生教育科普,提升每一位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和技能。同时,国家层面应该对这个岗位、这样的人才有政策倾斜、财政补贴,以此吸引人才到乡村,留在乡村。

 

这些人才又从哪里来呢?一方面,建议各专业医学院校应更多地向农村开放,这里所指的“开放”包括专门开设农村公共卫生专业,进行人才的专业培育。另一方面将既有乡村医生纳入体制管理,并享受同县卫生院医生一样的待遇,同时设立配套的考核、竞争机制,发挥乡村医生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让乡村公共卫生健康、持久地发展。目前,全国各地政府对于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是有一定补贴的,但补贴的落地和最终的实际效果参差不齐。为此,除了保证乡村医生进入体制内的待遇外,考核、竞争机制也要同步建立。

 

公共卫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与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密不可分,在流行病、疫情面前,不可能存在独善其身的情况。完善的体系、制度以及每一位民众公共卫生意识、习惯的改善,将更好筑起公共卫生堡垒,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降低突然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一方面在遇到公共卫生事件时,也不用总是按下“暂停键”,影响大家正常的生产、生活。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穆祥桐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