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麓学校”旧址木匾。图片来源:安徽网报道截图


“洪疃张本尧,捐资办学校。老人齐欢喜,儿童哈哈笑”。这是安徽巢湖市黄麓镇一带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流传至今的一首民谣。张本尧,是著名的“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原名。

 

如今一脚踏进这位爱国将领于1928年创办的黄麓学校原址,应该没人能笑得出来了——此处已经沦为一处养鸡和堆杂物的场所。新安晚报探访发现,学校旧址内已被圈地养鸡,并堆着多个液化气罐。

 

90多年弹指一挥间,黄麓学校凝聚着张治中将军“教育救国”的理想,凝聚着后人乡梓教育的情怀。这处原址,与仅隔二三十米处的全国重点文物——张治中故居,是不可分割的历史见证与情感寄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般的遗存。

 

只可惜,去年此时,旧址上的黄麓师范附小还是书声朗朗,如今已经成了拆迁户的临时安置处,鸡粪、油烟四起。

 

▲沦为“养鸡场”的黄麓学校旧址。图片来源:安徽网报道截图

是人走茶凉,还是暴殄天物?有关基层单位给出的解释是,旧址不同于故居,附小去年才停办,而办学的场所没法申请设置为文物单位。

 

事实上,黄麓学校旧址,名义上不属文保单位,但稍微有点情怀和眼界的人们,都应视作胜似文保单位。按安徽当地说法,黄麓学校如今已是打造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典范,也是巢湖半岛历史人文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学生在此就读,他们有幸在此享受教育、传承情怀,原址给予了他们特殊的滋养,让他们得以汲取先辈的精神养份。

 

学校搬迁过后,这处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旧址,本该得到妥善保护,而非成为拆迁户的临时安置地。

 

90年前,张治中将军曾经在此描绘过一幅美丽乡村、美好教育的大景观。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很想把我的故乡建设成一个理想中的乐园。我有一个实验乡的计划:北自淮南铁路,南抵巢湖,东起炯场,西至长临,筑起环乡的乡道……同时,办一百所民众学校”。他曾说过,富国必须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首应重视教育,尤其应重视农村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历史发展到今天,张治中关于教育与富国、乡村教育与振兴的认知与当今时代精神内核一致;他提出的改造乡村教育纲领“四个一百万”(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也常被历史学者提及。

 

至于他创办的黄麓学校,与陶行知在当时南京郊外创办的晓庄师范处于同时代,作为乡村教育典范,本历久弥新、弥足珍贵,显然不能任由其被糟蹋。

所幸的是,媒体监督之下,巢湖当地政府部门明确表示,已部署立即整改,尽快恢复原貌。这才是对历史应有的敬重态度。



▲整改后的黄麓学校旧址。图片来源:安徽网报道截图

 到头来,这起“学校变养鸡场”的新闻,也提醒很多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应保持对于本地历史文物的敏感度,对于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或建筑要及时发掘、保护,而不能放任不管,甚至随意处置。

 

在此事上,黄麓学校原址既是一处人文遗址,更是爱国与教育的一份宝贵遗产。当地理应站在文脉沿袭、文化传承角度去珍惜它,保护它,若等到它被破坏了才想到要保护,那就悔之晚矣。

 

□刘雪松(媒体人)

编辑:丁慧  实习生:唐杰婧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