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马瑾倩 罗晓静)新学期开始,希希(化名)领到一项幼儿园作业——保护蛋宝宝。

 

把一颗生鸡蛋揣在肚兜里保护一天,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是这堂性教育课中的重要一环。新京报记者采访北京多家幼儿园及家长了解到,不少幼儿园在教学中增加性教育相关内容,其中,认识身体、安全保护、男女差异等成为主要内容。而对于备受关注的防性侵问题、性教育起始年龄以及教育主责问题,家长和幼儿园出现了相左的意见。

 

儿童性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利认为,性教育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全面的性教育不仅仅包含传达性与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更是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必要因素。同时她指出,性别平等和预防校园欺凌都是全面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仅进行防性侵教育,可能让孩子对性产生消极态度。

 

防性侵的安全教育受到家长欢迎

 

“我觉得家里是女儿的,更应该支持幼儿园给孩子们早早地普及性教育。”朵朵(化名)爸爸说,他家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老师们会教孩子认识身体部位、男女孩差异,除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家幼儿园中,中央民族大学幼儿园、紫竹院第二幼儿园、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优肯幼儿园的不少老师提及,会在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提到身体敏感部位,以及相应的保护和防侵害常识。

 

“性侵还是不应过分强调,不需要把周围世界都想象成是大灰狼。”与很多家长观念不同的是,天下溪青蓝森林幼儿园园长郝冰认为,不同孩子的性格和接受程度不同,告知孩子保护身体部位的常识即可。郝冰认为,遭受侵害的孩子往往很难反抗,因此防止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更多是成年人的责任。

 

到了五六岁,有些孩子会开始慢慢探索自己的身体。有家长发现后,着急地来找郝冰。

 

“这个年龄的孩子跟自己的身体做游戏其实很正常,孩子了解自己的过程中,触碰到敏感部位,可能会比较频繁地尝试。”郝冰说,在跟家长沟通探讨时,会让他们提醒转移孩子注意力,提高其他方面的触觉体验。“孩子跟成年人是不一样的,需要更恰当地引导。”

 

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工作人员介绍,该幼儿园设置了“身体部位”“认识自我”“我的私密位置不能碰”主题教学内容,告诉小朋友是怎么来的、和爸妈的连接以及男孩女孩身体不同等内容。授课方式大多以绘本为依托进行。 

 

家里学还是学校教?出现了不同意见

 

在家里学好还是在学校教好?有些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出现了相左的意见。

 

朵朵爸爸认为,在幼儿园里进行性教育,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很多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教给孩子这些。幼儿园统一教,孩子们会更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也能更接受自己身体的变化和成长。”

 

环宇幼儿园工作人员称,认识自己的身体等属于健康领域,是幼儿园必教内容。但还是建议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提前教一些,上学后老师再深入讲解。也有不少幼儿园向新京报记者反映,性教育相关内容会根据孩子年龄进行安排,“小班的孩子不太能理解,中班未来有可能会设置类似的主题教育。”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工作人员说。

 

妈妈给希希准备了一个生鸡蛋,用保鲜膜、塑料袋重重包裹后,放进袋鼠兜。

 

这是朝阳区一家公立幼儿园为家长和孩子布置的作业——保护蛋宝宝。老师要求第二天上学,孩子尽量穿袋鼠兜的衣服,把鸡蛋放在里面,亲身体验妈妈怀宝宝时的感受。老师跟孩子们一起讨论怎么才能保护蛋宝宝,观看胚胎发育的影像视频,并邀请家长向孩子们讲讲妈妈怀孕时候的故事。“宝宝出生剪脐带的时候,宝宝会不会疼?”希希反问老师的问题,让不少小朋友也参与到讨论中。

 

“性既不严肃,也不令人色变,而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东东(化名)妈妈格外重视性教育,也赞成和孩子更多沟通交流。孩子是怎么来到世界上的?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身体有区别?为什么妈妈有乳房、有奶?……正在读幼儿园大班的东东会对一系列问题产生疑惑,东东妈妈为孩子挑选了很多性启蒙绘本。

 

对话儿童性教育专家刘文利:

仅进行防性侵教育可能让孩子对性产生消极态度

 

儿童性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利。受访者供图


性教育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

 

新京报: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年龄过小,对于性教育理解存在困难。你如何看待这种想法?

 

刘文利:在我国,人们通常认为应该开始进行性教育的年龄是青春期。事实上,性教育开展的年龄并不能简单由性成熟年龄决定。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提出性教育课程的最低指南标准:5岁被定为在正规教育场合性教育的起始年龄。如果等到青春期、性成熟、性活跃期才去开口讲性教育,已经太晚了。

 

在我大学教的“人类性学”课程中,我一直强调,一定不能在第一次性交行为发生时,才知道怎么用避孕套,并且一定要在做了各方面充足考虑,理性决策的情况下,才开始第一次性交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至少需要在这个年龄前就告诉孩子,如何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性决策,如何保护自己。

 

更何况,儿童性侵害事件也不是到孩子青春期才会发生。2018年,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明确指出了全面性教育的八个核心概念。

 

全面性教育的八个核心概念。图/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2018

 

除了传达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之外,全面性教育还包括家庭、性别平等、性权利、身体尊严、媒介素养等的教育,教育孩子分辨媒体信息,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平等、文明的价值观,成为独立、有尊严的人等内容。这些也不是只有青春期才需要学习。

 

性教育,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


新京报:家庭和学校在性教育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刘文利:全面性教育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全面、系统、基于课程。推广全面性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基于学校课程开展。同时,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性教育的起点。在性教育上,学校和家庭必须共同承担责任。

 

性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重视


新京报:如何防止把性教育做成单纯的防性侵教育?


刘文利:首先在观念上需明确,仅进行防性侵教育可能让孩子产生对性的消极态度,让孩子惧怕性、厌恶性。因此,我们要推广全面性教育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开展防性侵性教育。

 

具体而言,应该在培养师资的过程中保证教师全面、准确地了解全面性教育的概念、内容,而非仅仅学习防性侵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也需要对孩子传达对性积极美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性别平等、性倾向平等、建立身体尊严、知道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艾滋病病人,而不仅仅是强调防性侵。


新京报:生理卫生课在各中小学已经较为普遍,但如何压实学校责任,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性教育课程?


刘文利:确立性教育的课程地位,保证性教育课的课时。

 

开展性教育教师培训。如果性教育要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就意味着要有人去教。但目前中国的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性教育专业。性教育课需要纳入幼教和师范教育的必修课程,让老师增强专业的知识储备。理想情况下,设置性教育专业。

 

研发性教育指导纲要及配套使用的性教育教材。需要有成体系的、系统的性教育框架和教材,并且覆盖全年龄段。进行教学效果监测。将性教育课纳入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重视和支持。

 

性教育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本质是反家暴的


新京报:去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通过,“性教育”一词被写入其中,这具有怎样的意义?下一步我们要关注的是什么?

 

刘文利:很多人对性教育的了解可能源于“青春期教育”,这个词最开始被正式使用,是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发布的《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实际指代的就是“性教育”。原因很好理解:在上世纪80年代,“性”这个字距离出现在法律文件乃至公众视野中还相当遥远。

 

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在中国性教育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第一次在法律意义上确立了性教育的地位。这意味着从此之后,“性教育”将正式成为法律规定要在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的教育,为法律所保护。

 

性教育正式入法固然让人激动,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哪些内容在什么年龄段教?什么才是适合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法律并没有给出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性教育研究者踏踏实实地做研究,让未保法对性教育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新京报:近年来家暴事件频频曝光,你曾提到过,“性教育对预防家庭暴力起到重要作用”,能否具体阐释这个作用关系?


刘文利:对施害者而言,性教育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本质是反家暴的。家暴实施者不懂怎么去尊重伴侣,不懂得在关系中开展非暴力沟通、协商。而性教育除了传递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外,还教授人际沟通的技能,包含社会情感教育。

 

对受害者而言,性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洞察伴侣的暴力倾向。全面性教育八个核心概念,其中一个就是“暴力与安全保障”。在青春期,我们教育孩子分辨情感暴力、身体暴力,学会应对暴力和保护自己。不仅是家暴,PUA等问题,也可以通过性教育进行预防。

 

我们在《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中教育孩子: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良好的关系,会促进家庭角色的性别平等。这样的性教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也是当下最缺失的。

 

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校园欺凌


新京报:前段时间有关培养男孩子“阳刚之气”的争议甚嚣尘上,你如何看待这一争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校性别教育问题?


刘文利:争论源于教育部对《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提案的答复:“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复函中未明确提及男性与“阳刚之气”的等价关系,但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表述如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可能加剧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和校园内基于性别的欺凌。

 

在中文语境中,“阳刚之气”通常指男性性别气质,即理智、强壮、勇敢,莽撞、粗鲁、暴力等。与之相对的是描述女性性别气质的“阴柔之气”。尽管对某一性别气质的描述不一定是贬义词,但这类刻板化描述不能准确地形容每一个个体的特质。

 

人类的行为、性格、装扮等均是丰富多样的,性别气质也是一条多样化的光谱。粗暴地将人类的性别气质划分为男性、女性,阳刚、阴柔,相当于认为性别气质是固定、刻板的两极,缺乏社会性别意识。

 

美好的特质应该是不分性别,全人类共有的。以性别刻板印象为基准教育孩子,可能限制人类性格、行为的多样性,也可能限制不同性别的机会和能力发展,是对性别平等的威胁。

 

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符合对应性别阳刚或阴柔的刻板印象,如果以刻板印象为“自然”和“正常”的标准来要求这个性别的所有人,那么不符合刻板印象的人将会被列为“非自然”和“不正常”之列,这样的偏见可能导致社会上的性别歧视和学校中基于性别的欺凌。例如,不是每一个男性都符合男性强壮、勇敢的刻板印象,如果社会和学校简单地以“阳刚”为标准来评价一个男性,那么身材瘦小、胆小的男性可能被群体孤立,甚至欺凌。

 

性别平等和预防校园欺凌都是全面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支持孩子在有尊严、权利得到保障的环境中发展,同时教育他们尊重、包容、理解与自己社会性别、性倾向、性别表达相同和不同的人。


新京报:开展性教育会带来什么变化?国外性教育有何经验可以借鉴?


刘文利:首先需要明确,根据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上相关研究的回顾分析,开展性教育可以达到推迟初次性交行为发生的时间、降低性交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性伴侣的数量、减少风险行为、增加安全套的使用和使用其他避孕措施的目的。因此,国际上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从1942年开始,瑞典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瑞典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此外,荷兰、英美等国家都把性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性教育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校长、教师和家长普遍支持在学校开展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一些国家使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还有“同伴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罗晓静

编辑 张磊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