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对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能源发展又将发生哪些新的变革?


对此,新京智库专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他指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节能减排,其次就是要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来逐步减少高碳化石能源。


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


产业结构要调整


新京智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您觉得哪些行业需要做较大的结构调整,如何避免“一刀切式”的运动战,既保证经济发展活力又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任务?


杜祥琬:绿色低碳转型方向是统一的,但不等于“一刀切”,这是两个概念。要实现碳达峰,最后走向碳中和,这是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两个结构调整是全国性统一要做好的工作。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房地产拉动了我国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客观来说,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需要钢铁、水泥等产业来支撑。目前而言,这些产业的总产量已经趋于饱和,甚至已经饱和。


以钢铁业为例,2020年我国总产能超10亿吨,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中国需要钢铁,但是不需要这么多的钢铁产能。其他一些高耗能产业也都有类似问题。


所以,无论是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产业结构都要调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耗能产业有一个逐步减少的过程,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规律。国家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入一个更加合理的状态。


从国家层面看是如此,不少省份也面临类似问题:产业偏重。但这并不等于,在执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来达致结构调整到合理的目标。这需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推进。


同样,能源结构调整也是如此。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节能减排,其次就是要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来逐步减少高碳化石能源。


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偏重,再就是能源偏煤。从全球来说,一次能源中煤炭占比大约是20%强,我国现在还占56%强。因此,需要逐步调整能源结构。但也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碳达峰、碳中和给能源结构调整指出了方向。


因此,不管是地方,还是产业,因为发展有差异,所以结构调整也就有先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路径也会有一定差异。


能源转型要稳步做好加减法


新京智库:据了解我国煤炭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能源来源,占比近80%,远高于其他国家使用煤炭比重,您认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应采取哪些策略?


杜祥琬: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左右,如果这个数值能从1.3进步到1.0,这就意味着在保证同样GDP增长情况下,我国可以少用10亿吨标煤以上的能源。

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要节能,要减少能源浪费、提高效率,并不是就要减少总能源使用量。因为我国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总消耗量每年还是有增加,尽管目前增加速度在趋缓。“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增加4亿吨左右的能源消耗量。只不过,新增的量可以主要由非化石能源加上天然气来满足。


因此,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就要稳步做好加法和减法。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做好煤炭的“减法”。其实,煤炭也有不是用于发电的,比如散烧煤,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清洁能源供暖已经取代了一部分,但每年还是有一亿多吨散烧煤在消耗。但取代散烧煤要因地制宜,有的地方可以用地热取代、有的地方可以用空气源热泵,或者天然气。用清洁能源取代散烧煤,这是一致的,必须做的事。


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当中,目前占15.3%,到2030年要达到25%。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现在非化石能源占比较高的是可再生能源,这其中占比最高的又是水电,大约有3.8亿千瓦装机容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非常有限了。


装机容量增长潜力最大的还是太阳能和风能。我国太阳能和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目前已经达到了5.3亿千瓦,占电力总量比重不足10%。当然,风电发展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减少弃风现象,提高风电供给质量,电力系统、能源系统如何增加其灵活性,以适应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这些都需要有个过程。


生物质能在我国也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的生物质能利用不足,其实生物质能利用有多种路径,比如用液体形态的生物质制成生物乙醇,气体形态的生物质制成生物沼气,还可以将生物质用于发电等。此外,还有地热,我国超过1/3的地方都有地热,而我国的供暖、制冷还是个很大问题,是不是可以利用好地热解决供暖问题,这很值得关注。


中东部要重视身边能源的利用


新京智库: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大发展机遇,但不同细分领域其实也存在不小挑战,甚至风险。您认为政府该如何做好引导健康发展(因为以往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引导、电动汽车的政策引导就出现了骗补,盲目发展等问题,核电发展的邻避效应)?传统能源又该如何逐步退出?


杜祥琬:中东部是我国能源主要负荷区。提到发展可再生能源,很多人会想到西部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因此在这些地方建风电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再西电东送。这的确是一种模式,但中东部应该更加重视身边的能源利用,比如风能、太阳能等。


长期以来,我们对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认知是“富煤贫油少气”。但如果讲能源资源禀赋,其实应该认识到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这些可再生能源资源其实一直都存在,也是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数据表明,中东部地区已经开发的太阳能和风能,还不到这些地方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东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中东部沿海还有海上风电可以开发。有专家做过测算,如果中东部利用本地的太阳能、风能,一度电的成本比西电东送的一度电要便宜。


因此,中东部地区要充分用好本地的太阳能、风能,尽可能地增加东部地区能源的自给能力。从国家能源战略来说,不仅有利于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也有利于能源空间格局的优化。就此而言,中东部省份也要改变自身对能源资源的认识。中东部省份不能只是能源消耗者,也要成为(电力)能源的生产者。


不管是太阳能,还是风能,它的特点适合于分布式、分散式的开发和利用。这就需要电力系统提高灵活性,也要把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进行有效协调,同时要把电源、电网、负荷以及储能技术结合利用好。


并且,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互联网科技的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能源互联网既是一张“物联网”,也是一个“信息网”。因此,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能源信息的采集和数据的共享,从而实现能源价值的挖掘,进而充分利用好能源数据来优化能源电力系统的管理,让能源发挥更大效益。


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编辑:王春蕊   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