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底掀起的公募基金热一直延续到今年一季度。


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期算,截至3月31日,今年以来共有422只新基金问世,合计募集资金1.07万亿元,对比来看,即便被称为新发基金大年的2020年,也要到 6月份新基金发行规模才达到1万亿元。


市场火热之下,基金经理行列的新人也快速增加。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整个公募行业的新基金经理高达144人,而在2020年同期新基金经理仅为56人,2019年同期则为74人,今年新基金经理爆发,人数已突破了疫情之前的水平。


为何今年新基金经理特别多?新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能买吗?需要注意什么?有基金专业人士表示,不建议投资者买这类基金,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新基金经理的能力得到市场验证,届时再入手也不迟。


今年一季度新增144位基金经理 有新人一上任便带9只基金


Wind数据显示,这144位基金经理来自80家公司,其中,华夏基金旗下的新基金经理数量最多,达6位,分别是余昊、朱熠、吴彬、刘薇、王骊鹏、张千洋,2020年同期该公司仅有2位新基金经理。


为何今年增加了多位新基金经理?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应该是正常的人员上任,一方面,华夏基金今年一季度新发了不少基金产品,以基金成立日来算,新发产品高达19只,对基金经理需求较大,而这些新基金经理大多经历了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到基金经理的上升渠道;另一方面,华夏基金是一家比较大的公募基金公司,部门比较多,虽然看起来有6个新基金经理,但分摊到各个部门来看,数量也就不多了,属于部门内部的正常调整。


除华夏基金外,安信基金、创金合信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以及东方证券资管今年一季度都有4位新基金经理上任,其余74家公司新基金经理在1-3位不等,涵盖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QDII型基金等多类基金产品。


一般而言,由于新基金经理相对缺乏经验,因此旗下管理的基金产品并不多,只有1、2只。当然,也有不少基金公司会将已有丰富经验的老基金经理作为共同任职的基金经理,一起负责某只基金产品。


比如,3月底刚刚成为基金经理的龚超,目前管理创金合信新材料新能源A/C基金,这是一只普通股票型基金,非常考验基金经理的选股、调仓能力,对于一个新基金经理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该只基金还有一位共同任职的基金经理李游,其担任基金经理已近5年,管理的创金合信工业周期股票基金近一年业绩表现不错。


不过也有例外,Wind数据显示,华夏基金的新基金经理刘薇虽然在今年1月27日才上任,但目前却管理着9只基金产品,该公司同日上任的吴彬也管理着8只基金,为何要给这些新基金经理“委以重任”?


记者注意到,这两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均为债券类的基金。贝壳财经记者从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如果出现新基金经理“一带多”的情况,有可能其管理的产品是与机构合作的产品,难度不大,而且产品趋于同质化,特别是债券类基金,不像股票基金那样需要时刻紧盯。


新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能买吗?需要注意点啥?


基金火热,基金经理需求大增,那么基金经理培养是否能跟上?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投资者对投资能力、资管产品的精细化、投资策略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专业,标准与门槛也越来越高。公募基金对专业领域人才,尤其是与投资者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仍有大量需求。


平安证券基金研究团队执行总经理贾志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如今权益基金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基金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因此,基金公司培养新生代基金经理的动力也比较强。


记者了解到,目前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经理一般都以内部培养为主,从行业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助理,再晋升为基金经理是比较正常的晋升之路。


以博时基金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研究员先做4年产业研究,之后通过一套答辩程序和标准,如果合格,可以进入投资体系,从基金经理助理做起,然后再继续做5~6年的产业研究,才能成为基金经理,前后加起来跨度高达10年。


比如该公司2021年1月29日上任的新基金经理齐宁边,就基本上遵循这一路径,其2010年至2015年任中投证券的研究员,2015年至今历任博时基金的高级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兼基金经理助理、资深研究员兼基金经理助理、资深研究员兼投资经理等职务,2021年1月起担任基金经理。


不过,即便这些新基金经理此前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甚至一些投资的履历,业内人士仍然建议“基民”在选择新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时应该慎重。


“新基金经理还是要多看从业背景,适度参与。” 贾志表示。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也表示,买基金主要看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同一个基金经理的话,买老产品比新产品好,而新基金经理没有历史业绩等数据做支撑,光看之前的履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也不建议投资者买这类基金,如果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新基金经理的能力得到市场验证,届时再入手也不迟。


市场大跌基金经理也“焦虑”


有人道歉 也有人一周调研近10家公司


在外界看来,基金经理是一份高薪且光鲜的工作,但其实他们也面临业绩排名的高压。


牛年春节以来,截至3月31日收盘,上证指数已跌去 5.83%,恒生指数也跌去8.71%,创业板指跌幅更是高达19.2%,这也意味着今年新入场权益基金的“基民”很难赚到钱,新建仓的权益基金也很难为投资者赚取收益。


这段时间,一些基金产品还刷新了成立以来最大回撤纪录,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刘格崧管理的基金。


这种情况下,不仅“基民”焦虑,基金经理也焦虑。


基金经理颜敏(化名)告诉记者:“之前,我比较看好新能源、消费赛道,年前配置了一些相关行业的股票,但年后没来得及减仓,所以我管理的一只基金业绩回撤特别大。那段时间我压力确实挺大的,会通过打羽毛球来解压,和白酒行业研究员的沟通频率也明显增加了。”


另一位基金经理杨坚(化名)表现则相对比较“淡定”,“2015年、2016年、2018年的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所以今年面对市场震荡,心态还行。不过我们调研的强度一直很大,每周大概可以达到7-10家。”该基金经理旗下管理的一只基金近3个月回撤超10%。


焦虑之下,已经有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向投资者致歉。基金经理道歉此前在业内并不常见。


3月下旬,嘉实基金机构投资部投资经理总监归凯在微头条上发文致歉称:“我们努力做到希望能控制回撤,但是整个核心成长类资产的预期波动比较大,所以我们也深感抱歉,整个基金回撤比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归凯2014年加入嘉实基金,目前,其管理着8只基金(A/C份额合并统计),管理规模突破500亿元。Wind数据显示,年后(即2月18日)至3月31日收盘,这8只基金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撤,回撤最低的为嘉实增长,区间回报约-12.78%;回撤最大的则为嘉实瑞和两年持有期,区间回报约-19.49%。


3月初,汇安基金发文为旗下新成立不久的基金——汇安均衡优选基金向投资者致歉,称基于对于长期赛道的看好和短期流动性的判断,我们坚定地做了投资布局。然而春节期间,资源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胀预期抬头,恐慌情绪蔓延,市场波动突然加大,汇安均衡优选混合的净值也因此出现了较大的回撤。


公开资料显示,该只基金成立于今年2月9日,成立以来已跌去22.01%。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