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一曲激昂的《国际歌》,几乎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各个阶段,自百年前一直传唱至今。

 

鲜为人知的是,《国际歌》最早译介到中国时,是诗的形式,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第一个将“诗”译成“歌”的人,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上世纪10-20年代,瞿秋白曾在北京短暂停留,先是积极求学开拓视野,随后在五四运动中大放光彩,逐渐转向社会主义。赴苏俄工作学习两年后返京,他的思想更加成熟,精准把握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及其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以后投身更广阔的革命洪流打下了基础。


瞿秋白。图/共产党员网


东总布胡同19号(俄文专修馆旧址)

自修多门学科、参加五四运动 促使思想转变


1917年暮春,瞿秋白来到北京,考进俄文专修馆学习。


多年后,他在遗著《多余的话》中回忆,“我在母亲自杀家庭离散之后,孑然一身跑到北京,只愿能够考进北大……到了北京之后,住在堂兄纯白家里,北大的学膳费也希望他能够帮助我——他却没有这种可能,叫我去考普通文官考试,又没有考上,结果,是挑选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去进。”


记者寻访发现,俄文专修馆旧址在如今东城区东总布胡同19号,原有建筑已经拆除,原地盖起了一排平房。


俄文专修馆旧址在如今东城区东总布胡同19号,原有建筑已经拆除。知道视频截图


在校期间,瞿秋白用功很勤,成绩也很好。他的同学沈颖回忆,“秋白在校每考必列第一或第二名。彼时俄文专修馆每星期日上午有文课,全体学生一律参加,秋白的中文程度很好,所作文课几乎每次均油印传观,以致名遍校内,无人不知!”除按时上课,完成规定的学科作业外,瞿秋白还按照自己制定的自修计划学习英文、法文、社会科学和哲学。每天不论多么忙,一定要照自修课程表把功课做完,不到深夜不止。[1]


当时,北京正处在北洋军阀的高压统治下,尤其是段祺瑞执政后,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随着知识的增加,瞿秋白的内心陷入一种苦闷和彷徨,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


1919年夏,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五四运动旋即爆发。瞿秋白积极参加街头宣传,并作为俄文专修馆学生代表参加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同年6月7日,反动当局逮捕了包括瞿秋白在内的178名参加示威游行的青年学生,关押于北大法科校舍临时改成的拘留所中。8日,迫于各界压力释放全部学生。8月23日,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又被警察厅逮捕,30日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全部请愿代表又被释放。


“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瞿秋白阅读了大量书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工作站副研究馆员张杰告诉记者,这一时期,瞿秋白还参加了五四运动、受邀到《新社会》担任编辑、参加了李大钊倡导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些活动,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促使了他思想的转变。”


瞿秋白的同学李子宽回忆,“五四运动起,秋白被推为俄专学生代表,与各校联系活动。张太雷时任天津北洋大学学生代表,屡次来京,旧雨重逢,与秋白过从甚密……就我所得印象,秋白思想之转变得力于此一阶段。太雷掖进之力应不在少。我之发现秋白倾向于社会主义亦即在此时间……一日秋白问我:北大政治系亦研究社会主义否,我答以仅偶尔提到……秋白谓‘应该研究一下’。”[2]


大羊宜宾胡同

将《国际歌》中的“国际”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


由于生活拮据,在京期间,瞿秋白一直借住在堂兄瞿纯白家中,先是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羊肉胡同,后迁到东城根东观音寺草厂胡同。


在草厂胡同落脚后不久,瞿秋白的弟弟云白、垚白也来到北京,瞿纯白特地在后院东屋为秋白兄弟们安排一间居室,放置了书桌、书架。瞿纯白收入本不厚,增加了几个青年人吃饭,生活是清苦的。李子宽回忆,“我去时,偶和瞿秋白同饭,常以白萝卜和干贝一两小块或虾米少许就煤球炉上狂煮,以汤佐餐,取其味隽,不需要更加佐料,亦不求量也。”冬天的北京,朔风怒号,天寒地冻,富人轻裘裹身,尚畏寒冷。瞿秋白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只有夹衣蔽体。[3]


1920年秋,瞿秋白应北京《晨报》聘请,以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动身去莫斯科。“瞿秋白此时选择赴俄,与他想要心灵求索有直接关系。”张杰称,瞿秋白一直都想开辟一条光明道路来救国救民,苏俄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他想去实地调查,寻求真理来拯救中国。


1921年5月,瞿秋白经张太雷介绍,参加共产党,为预备党员;同年9月,转为正式党员,当时属于俄共(布)党组织。到1922年春,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


在外国工作学习两年后,1923年初,瞿秋白返回北京,依旧借住在堂兄家。这时,瞿纯白一家已经搬到大羊宜宾胡同。


当时,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正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形成了现代革命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3年1月31日,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发表《政治运动与知识阶级》一文,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及其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新型知识分子应当做“社会的喉舌”“平民的先锋”,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工农群众联结一起,以工农群众为革命的主力军。[4]


也是在这一时期,瞿秋白开始《国际歌》的翻译工作。


最早,《国际歌》译介到中国时,是“诗”的形式,后来才发展成为“歌”,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译介者就是瞿秋白。他翻译的《国际歌》发表在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第1期上。这位既精通俄文,又精通音律的共产党人,还为这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配上了简谱,使之成为“我国最早的能唱的国际歌”。[5]


“瞿秋白的译词有一处非常关键,就是将法语的‘国际’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张杰告诉记者,“国际”这个词原来有很多译法,但都无法跟原谱匹配,也就是没法唱出来,瞿秋白反复琢磨,并用手风琴反复练习,最终决定直接音译,这样就能与国际上的唱法一致,达到中国民众和国际无产者合唱的效果。


位于八宝山的瞿秋白之墓。知道视频截图


八宝山革命公墓

就义二十年后移葬于此 紧邻任弼时墓


1923年夏天,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此后,他的革命轨迹遍及上海、广州、武汉、庐山等地,其间二度赴俄(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不久,红军主力开始撤离中央苏区,身患重病的他不能随军长征,便留了下来。1935年2月,瞿秋白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起初,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说是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医生,但因叛徒出卖,身份曝光。而后,国民党多次劝降,他不为所动,终被蒋介石密令枪决。


1935年6月18日10时,瞿秋白手夹香烟,神态自若,从容阔步向刑场走去。沿途高唱着俄语的《国际歌》和《红军歌》,呼喊 “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前后紧随的兵将更像他的护卫。到了长汀城关西门外罗汉岭蛇王宫侧的草坪上,瞿秋白盘膝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开枪吧!”话毕,仰卧受刑。枪声一发,一颗 子弹穿过心脏,瞿秋白牺牲,年仅36岁 。[6]


瞿秋白被害前留影。图/共产党员网


“1955年6月18日,为纪念瞿秋白牺牲二十周年,他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北京市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讲解员刘芮含告诉记者,如今,瞿秋白安葬在中共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同志墓碑的东侧,时常有人前来祭扫。


张杰表示,终其一生,瞿秋白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参加了五四运动,推动了大革命发展,他参与了中共三大纲领的主持起草工作,还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才。而且,在中国革命危难之际,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等革命纲领。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以及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等问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家评述

瞿秋白是一个透明的、赤诚的人


1917年,瞿秋白来到北京,考入俄文专修馆,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拼命汲取新知识。通过几年学习,他的俄文已经运用自如,还自修了法语、英语以及哲学、文学等课程。随着知识增加,瞿秋白的思想处于一种探索、痛苦和彷徨之中。他痛恨社会的黑暗,却又找不到解救的良方;立志要铲除人间不平之事,又不知从哪里着手,陷入孤寂的思索中。


五四运动爆发后,瞿秋白作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抱着不可思议的‘热烈’”激情投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他率领同学参加了天安门的示威游行和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随后出席了北京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学联”评议部议员。五四运动成为瞿秋白思想发展里程中新的起点,他认识到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变革,开始冲破个人孤独的、满足于心灵探索的壁牢,怀着高度的爱国热忱,投入到爱国反帝斗争之中,他在政治上逐渐成熟。


1919年暑假,瞿秋白着手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了托尔斯泰的小说《闲谈》、果戈里的剧本《仆御室》《妇女》等译作。随后,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附属组织“社会实进会”邀请瞿秋白担任《新社会》编辑,他夜以继日地写作,几乎每一期都会发表文章或译作,这些文字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吃人旧社会的痛斥,这些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引起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共鸣。《新社会》也因此成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发行量猛增,读者远到湖南、山东、广东等地。


1920年3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在北京倡导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瞿秋白不久后加入。他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较系统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困惑多年的问题都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了答案,开始转向社会主义。


1920年秋,瞿秋白作为《晨报》特派记者,到莫斯科采访,他怀着“辟一条光明的路”的抱负,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景象,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1922年2月,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瞿秋白从莫斯科返回中国,他拒绝了北京大学俄国文学系教俄国文学史这一收入可观的工作,专门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从个人性格上看,瞿秋白早年经历了很多挫折,家道中落、母亲自杀,所以慢慢形成了多愁善感、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同时又非常善良、重情重义,同情弱者、关爱他人。小时候,他看到乞丐就会去资助;遇到小朋友没有穿衣服,就会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而且,他对家人也极其关爱,对待爱人也有火一样的热情。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我会说,他是一个透明的、赤诚的、愿意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的人。


——党史专家、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工作站

副研究馆员张杰


新京报记者 张畅 马瑾倩

视频记者 李欣侗 陈超 刘婧瑜 姚远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


本期顾问:


党史专家、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工作站副研究馆员 张杰


参考资料:


[1]陈铁健.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王相坤.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瞿秋白篇[J].党史文苑,2019(02):18-26.

[3]同[1]

[4]同[2]

[5]王福和.《国际歌》的早期中译者[J].中共党史研究,2012(09):120-123.

[6]苏少壬.瞿秋白闽西英勇就义前后[J].文史春秋,2020(0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