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地球上的人类越来越多,必须要更多的能源来维持生活。”“那也不能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吧!”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在双榆树公园里,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学生分别扮演人类和小动物,开启了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


双榆树一小孩子们带来情景剧表演。摄影:海淀教育新闻传播中心 张文博


当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举办的垃圾分类宣传展示活动中,双榆树第一小学、北京八一学校等入选该区首批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校。活动现场,学生们通过情景剧、社团调查、实践报告等展示自己参与垃圾分类的体验,多位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也现场分享了经验。

 

5所学校成为海淀区首批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校

 

为了鼓励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做出贡献及创新的学校,海淀区教育系统将双榆树第一小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太平路小学、颐慧佳园幼儿园设立为该区首批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校。

 

在垃圾分类方面,这几所示范校各有创新。太平路小学将自主研发的《垃圾分类,文明生活》《豆豆环保总动员》校本教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小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为孩子们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八一学校将校园内的枯枝落叶、厨余垃圾等废弃物进行处理,产出有机肥,还把食堂污水及雨水净化为中水用于灌溉。


学生分享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垃圾回收、科学处理到精准再利用的全过程。摄影:海淀教育新闻传播中心 张文博


双榆树一小的孩子们则通过绘制手抄报、写倡议书、制作垃圾分类标识等不同形式,学习垃圾分类、减量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活动现场,双榆树一小六年级一班学生杨雨欣分享了她所在的“树仁”公益团关于垃圾分类、减量的调查报告。她介绍,这学期学校在食堂引入了厨余垃圾粉碎机,厨余碎渣被用于给学校的责任田施肥,帮助学生还原了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科学处理到再利用的全过程。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 推进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减量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社区形成合力。

 

双榆树一小一年级一班学生许傲晴的妈妈在分享中表示,学校正通过家校合作共育,共同引导孩子形成垃圾分类和减量的意识。除在家中做好垃圾分类,她还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变废为宝的小妙招,比如,把喝完的茶叶晒干做成小枕头等,“既使废品得到再次利用,又锻炼了双手,增进了亲子关系和生活乐趣。”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青云北社区居委会书记姜樱表示,社区里的少先队员用自己手绘的垃圾分类标识、有趣的小游戏、录制的小视频帮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在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据海淀区教委德育科科长陈文远介绍,目前,海淀区已形成“教委和学校签约”“学校与家庭签约”的顶层设计,以签约的形式把垃圾分类的重点工作、时间安排、推进效果落实在纸面上,以加强每一个主体的责任感,力争让学生带动家长,让学校带动社会,形成整体的垃圾分类、减量的氛围。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