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聚焦小升初的电视剧《小舍得》收官,关于教育的热搜终于暂告一段落,但80后宝妈叶子所在的家长群依旧热闹。这个群里的孩子大多10岁左右,即将步入与剧中孩子同一个学龄阶段,“田雨岚报那么多班,你们也报吗?”“将来小升初咱们怎么要求孩子啊?”“我觉得没必要逼孩子,健康不就得了”大家各抒己见,由剧情延伸到现实生活……


《小舍得》里展现了“鸡娃”的事情。


随着近两年教育题材扎堆播出,这样由剧引发的观点交锋,在叶子所在的四个家长群随处可见。叶子没时间追剧,但偶尔也会被话题吸引。但她不明白的是,据她了解,这些电视剧明明都是大团圆结局,但为什么家长们似乎越来越焦虑?“我们想从各处为现实寻找答案,却似乎没有正确答案。想得到感同身受的感觉,但又似乎无处和解。”


教育剧成新浪潮

家长希望从剧中学习与孩子相处之道


叶子回忆第一次在妈妈群里看到教育剧,是2015年,简单聊过一两句《小别离》里的孩子们。“大家觉得很新鲜,把孩子升学这点事,爸爸妈妈的纠结,能拍得这么接地气。”


2015年,被很多人视为教育剧的起点。彼时,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教育话题,在影视市场都仍是一片蓝海。导演汪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他看到《小别离》小说中对于小升初“差一分,差一操场人”的描写,感觉很“新鲜”,之前的电视剧几乎没有直接体现过这一话题。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育儿等话题也愈加关注。在此语境下,《小别离》《虎妈猫爸》等剧几乎一击即中。


《虎妈猫爸》是一部很好看的剧,当时人们的教育焦虑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所以观众大多以轻松的心态来观看。


叶子回忆,起初群里聊教育剧的妈妈是少数,“因为那时我们孩子还小,考虑小升初还早着呢。而且大家也觉得,看个剧嘛,没必要那么当真。”然而,《小欢喜》《少年派》《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小敏家》……从“小升初”到“幼升小”、“高考”,聚焦全年龄段的教育题材剧接踵而至,教育也逐渐摊开为全民话题,有时群里一旦有一个妈妈挑起话题,来自四面八方的教育观点便会瞬间霸屏。“不知道是我们本身变得焦虑,还是影视剧带来了焦虑。但确实很多妈妈在关注教育剧。”


《小欢喜》中表达了正确的教育观。


荧屏上,教育题材作品风靡;而现实中,到底有多少家长真的在追看?大家看完又有怎样的感受?近日,新京报记者随机调查了590位处于不同升学阶段的家长。数据显示,关注教育题材剧的人占据半壁江山。原因大多为,生活中遭遇的教育焦虑无从倾诉,教育剧在一定程度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此外,通过剧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学习和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缓解内心焦虑情绪,也是他们持续关注的重要原因。


例如,92%关注教育题材的家长表示,从剧中能学习到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更大的自主空间;76%的家长则由“鸡娃”(网络流行词,意指家长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改为以鼓励教育为主,认为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而《小欢喜》中方圆&童文洁,《小舍得》中南俪&夏君山两对亲子关系和谐的父母,更是成为很多家长心中理想的父母形象。


但在此次调查中,也有42%的家长表示从不看教育题材剧。除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之外,“看了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是六成以上的家长对该类影视剧的认知。


新京报记者调查:


——影视能否缓解教育焦虑——


教育题材剧,究竟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是为家长传播焦虑,还是缓解焦虑?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四位不同学龄段的家长,以及教育专家。

 

★家长说:

有些例子太极致,但可以当作一面镜子

 

①奕奕

90后新手妈妈

“看教育剧反而焦虑,我未来是不是也要面临这些?”


我今年27岁,女儿两岁,即将面临上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的选择。我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工作性质让我需要关注各类影视作品,所以从《虎妈猫爸》《小别离》到《小欢喜》《小舍得》,只要是涉及教育的,我都看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报道在渲染教育焦虑,“鸡娃”、“牛娃”、“辅导班”这些词让我坐月子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幼升小和小升初的事了。我希望通过电视剧,起码先提前学习一下压力如此大的教育环境下,未来怎么和孩子好好相处。


不过事实证明,这些电视剧确实让我更焦虑了。比如《陪你一起长大》,剧里的妈妈们好像工作都不忙,绝大部分时间都能扑在孩子身上。要么就是接受不了孩子考第二,连生病缺考,全职妈妈都要去教育机构求老师不要给孩子降班;要么就是执着于上名校、学前教育、才艺培训……幼儿园的孩子就像上了发条。但问题是,剧里绝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自由式教育的家庭反而成了“异类”?这几乎与我们希望秉承的教育观念完全背离。


《陪你一起长大》由刘涛、李光洁等主演。


我们是普通家庭,孩子健康成长,懂得待人接物,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行,考不考第一,没那么重要。但剧里呈现的教育环境,似乎容不下这样的教育观念。我们是不是未来也要走上这样的道路?我也会想,如果现在让孩子上私立幼儿园,是不是就能赢在起跑线?电视剧里最终家长强调健康快乐了,但我对未来的迷茫感却变得更严重了。


如果说看教育剧的帮助,应该是通过最极端的反面例子,至少未来要求自己别这样吧。像《小舍得》里的田雨岚,我生活中接触的宝妈里,还没有如此极致鸡娃的,但她确实也给我提了醒,未来需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多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爱的是孩子,而不是考第一的孩子。

 

②文文

80后小升初妈妈

“有些剧情太极端,但还是能从中获益”


我今年40岁,女儿10岁,即将面临小升初。我自认为可能一定程度属于“鸡娃”妈妈,因为从幼儿园开始,我就让孩子接触了英语、芭蕾、思维、绘画、运动等课程,我也要孩子在班里力争上游。但实际上,绝大部分还是我女儿自己愿意被“鸡”。有时周末我们都觉得累,但女儿似乎很开心。


所以我觉得像《小舍得》里田雨岚这个例子就太极端了。我认识很多“鸡娃”的妈妈,有一些确实一门心思让孩子上最好的初中;考试掉下前三名就心慌,孩子压力也很大。但据我了解,大部分“鸡娃”的本质还是因材施教——至少孩子有意愿,或者有天赋。我相信遇到老师“霸凌”,她们也会站在孩子这一边。所以《小舍得》我只看了一半,引发话题的那些内容和我没什么共鸣。


但我偶尔也能从教育剧里得到一些有效方法。其实生活中,家长们都不太会交流教育方式了。一些“鸡娃”的妈妈害怕会被当成异类;还有一些妈妈把其他孩子当作假想敌,不愿意分享资源;而没“鸡娃”的妈妈,更没啥成功经验分享了。所以教育剧有时候也是一面镜子吧。比如《小欢喜》里黄磊和海清饰演的爸妈,我家就很喜欢。我也希望我女儿高考的时候,我们能像朋友一样相处。《小舍得》里南俪一家对孩子的鼓励教育也不错,至少原生家庭关系和谐,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

 

③冬瓜,80后二胎妈妈

“从不看教育剧,看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我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我是海淀家长,但我们不喜欢“鸡娃”,我们也不焦虑。我们只给孩子报名了英语、体能、游泳,都是他们愿意上的。我们也没有让孩子必须上奥数。小升初的政策,说实话我们也没怎么研究,到六年级再看吧。孩子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重要,现在很多家长真的都不了解孩子。


所以我很少看教育剧,也就《小欢喜》看过一点,因为感觉没那么焦虑。像今年播出的《小舍得》和《陪你一起长大》,我都没看,为了上金牌班家里各种打架,光看预告片我就已经感到焦虑了。我原本不焦虑,不想因为看个剧反而焦虑了。


虽然我知道,教育剧的套路都是,先把焦虑和问题摆在你面前,再展现家长的自我和解,鼓励孩子成长,不再逼孩子学习等。但说实话,这些剧前面焦虑铺垫的太印象深刻,后面怎么和解的?为什么就不逼孩子了?实际上没什么人记得。所以既然看了也解决不了我的实际问题,也没法让我更好的辅导写作业,我也没时间看。

 

★剧方说

想呈现现实、引发思考,而非给出答案


如果说,家长们对教育剧的“爱恨交加”,更多源于其对教育焦虑的过度展示,但在剧方看来,作品只是如实反映现实,并非有意为大家带来恐慌。


以《陪你一起长大》为例。剧中塑造了四组截然不同的家庭,在同样面对自家孩子可能无缘家门口的优质公立小学,只能去新办小学上学的情况,有的家庭佛系应对,有的家庭拼命要求孩子考第一,有的家庭甚至去校长面前吵闹,家长之间也相互攀比、扯皮,以至于幼升小家长有多拼”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对教育焦虑的传播,给家长带来更大的压力。但该剧导演陈昆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部剧并非鼓动教育焦虑,只是如实把现实问题摊出来给观众看,让大家去思考到底怎样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例如《陪你一起长大》的团队里不少编剧都是妈妈,也正面临或刚刚经历孩子幼升小,有很多唾手可得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我们是大量的用生活的模式,来构筑这么一个结构。别人认为的话题剧,在我看来确实是在这个阶段,很多父母面对的问题。”


陈昆晖认为,观众能通过教育剧,更清楚地看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才能够更清晰地知道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只要认清方向,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不会被话题带偏。


《小别离》《小欢喜》的导演汪俊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剧好就好在,其中并无对错。例如自由式教育相比严苛教育,让更多人欣赏,但有时候孩子也需要被管教和强制,若一味放任自流,反而日后有可能后悔,“你当时为什么不严格要求我?”在汪俊看来,教育是一个特别宽泛的话题,没有绝对的对错,还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且他拍摄教育剧,也并非要解决什么问题,抑或提出什么观念,只是希望把现实呈现给观众,引发更多讨论。“我经常看到网友会说,跟爸妈在一块儿看,然后相互彼此会心的一笑,其实这里面就有思考。我们不想给观众一个现成的答案,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抓手,让大家由此深入进去,去探讨亲子关系,探讨代际关系。


教育题材剧在一定程度上让家长反思自己。

 

∆专家

家长要独立思考,对教育进行判定


关于教育题材影视剧,究竟是传播焦虑还是缓解焦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晖认为,不能对此简单判定。


在他看来,目前教育剧蜂拥上线,一定程度说明教育在当今社会,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很多家庭也于此面临着纠结的状况。但根本上,这类题材背后共同的支撑,仍是收视率——剧方希望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回报,也因此,编剧会寻找一些他们认为生活中典型的,或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教育案例,用戏剧手法来描写当下教育存在的摩擦与矛盾。


但实际上,剧里展现的大部分内容,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个例,而非完整案例;所谓导致当下教育环境背后的原因,也只是现实因素的其中一方面,而非全部。从这个角度,储朝晖认为,大众不能仅通过影视来审视教育,也不能仅因为编剧选择展现什么内容,就认为整个教育系统是如下这个样子。“如果一个家长只通过看电视剧来教育自己孩子,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有限的,对教育内在逻辑和对教育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甚至有问题的。”


事实上,自社会出现“教育”,很多教育行业的专家都在探索、表述、实践他们认为的教育内在规律。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储朝晖认为,教育的复杂性,远远高于某一部戏剧可做的表述。“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一部电视剧来引导我们的教育,这种想法过于简单。我认为每一个家庭应当通过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对教育进行判定,才是正常的状况。”


新京报资深记者 张赫 杨莲洁

资深编辑 佟娜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