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百年,风雨征程。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如今,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百年华诞。


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栉风沐雨,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越过“急流险滩”,躲过“惊涛骇浪”,而今已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篇章,是一首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瑰丽史诗。


回顾来时奋斗路,鉴照未来奋进路。


在此之际,新京报评论部组织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以“百”破题,以百年成就为切口,鉴史而察今,继往以开来,以期把握现在、启迪未来,汲取继续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此为“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十二。


文 | 张伟鹏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番话,引起无数国人共鸣,也令人感慨万千。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较百年之前,今日之中国已是阔步走进新时代的世界大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正在不断开创新局面,谱写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中国外交部大楼。资料图。


“弱国无外交”,旧中国的外交努力多以失败告终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跪着办外交”,卑躬屈膝,受尽列强欺凌,甚至丧权辱国。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之苦,饱经战火蹂躏之苦,一次次外交努力以失败告终,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1900年,在西班牙驻华使馆的谈判桌上,清政府代表和帝国主义列强相对而坐,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趾高气昂,各国代表虎视眈眈。无力回天的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被迫与列强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列强4.5亿两白银,清政府沦为列强们的傀儡。


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遣14万劳工前往欧洲战场浴血奋战,用生命为中国赢来了战胜国的地位。但巴黎和会却只给了中国两个参会席位。


会上,列强对殖民势力范围重新瓜分。中国代表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外交斗争,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庄严宣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但列强仍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拱手交于日本。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郁积近百年的民族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激起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照会日本公使,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日军退回原地,但遭到无视。事变第二天,中国驻国际联盟全权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报告事件,请国联主持公道。


国联派出“李顿调查团”调查事变始末,但是在一年多后才发表报告,指出日本发动的事变是侵略中国的行为。日本却并不理会国联的谴责,继续其侵略行动,中国的外交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图为电影《我的1919》剧照。


“窑洞外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外交的红色基因,可以追溯到1931年的江西瑞金。


就在“九一八”事变的同一年,1931年11月,在极端困苦环境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并设立外交人民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也是我们今天的外交部前身。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窑洞外交”突破各种障碍,促成中外记者团采访陕甘宁边区,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接触,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在陕北红色根据地采访的外国记者,他用图片、文字、视频等丰富形式首次将“红星照耀的地方”展示给全世界,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态度。


1939年1月,基于对整个抗战形势的研究,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根本任务是“宣传出去,争取过来”。


“宣传出去”,就是要把中共的政治主张和对抗战的贡献宣传出去;“争取过来”,就是把国际上一切爱好和平,一切支持中共和正义事业的力量争取过来,建立和发展国际统一战线。


“南方局”外事组的设立,有利于争取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改善党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


1945年,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在此时期,党领导下的对外工作,呈现主动性和灵活性,也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共产党以“窑洞外交”突破各种障碍,促成中外记者团采访陕甘宁边区,实现了“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目标任务。图为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剧照。


“将军大使”,为新中国外交打开局面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准确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指导原则。


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承认外国政府现在派驻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也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外交承认。”即“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明确提出了“一边倒”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兼任外交部长,要求外交人员要当“文装解放军”,有铁一样的严格纪律。针对旧中国“跪着办外交”的百年沉疴,毛泽东主席专门告诫外交战线,“从现在起要挺起胸膛来为国争光”。


为了重建外交队伍,党中央决定从党内和军队紧急抽调一批得力的骨干力量。王稼祥、张闻天等人先后出任苏联大使,姬鹏飞、耿飚、黄镇、韩念龙、王幼平等10余名高级军事将领则出任新中国的首批驻外使节,被誉为“将军大使”。他们以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经过战争考验的战略眼光,为新中国外交打开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讨论了中苏两国关系中的重要政治与经济问题。资料图。


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1950年,面对美国操纵“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并企图将战火烧到中国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稳定。


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上升。毛泽东主席提出:“形势是很好的,应该派一些同志去做外交工作,做外交就是做建设工作。”


中国政府先后派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成为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成功实践。


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随后,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是新中国突破美国的遏制和孤立,在国际舞台上同美国展开外交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不仅为我国打开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更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


这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作为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情不自禁仰头大笑。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后,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仰头大笑。资料图。


破浪前行,积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结束。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政治形势,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全面参与国际组织与发展多边外交,为维护和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分析世界主要矛盾,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5年9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开辟了中国外交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运筹下,中国外交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了历史成就,开创了崭新局面。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传统理念赋予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精神,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新高度,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1年5月5日,在联合国总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左四)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出席联大纪念多边主义与和平外交国际日互动对话会。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但中国外交无惧风雨、破浪前行,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断完善外交布局。


为此,我们秉持开放战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全国抗疫,以领袖担当推动国际合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一切为了人民,看清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值此之际,我们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必将继续扬帆远航,不断谱写新篇章。


□张伟鹏(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编辑:何睿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