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暂停相关体育活动的通知,内容称从即日起,暂停山地越野、戈壁穿越、翼装飞行、超长距离跑等管理责任不清、规则不完善、安全防护标准不明确的新兴高危体育赛事活动。


此次国家体育总局下发通知,意味着正式给新兴高危赛事按下了暂停键,行业整顿即将来临。


越野跑是舶来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最初举办正式的越野跑比赛。我国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越野赛事是2009年某户外运动品牌举办的“北京国际越野跑挑战赛”,标志着越野跑在我国正式拉开序幕。


但在随后几年里,国内越野赛的发展不紧不慢,直至2014年,国内越野跑的发展迎来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了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审批,各地举办马拉松热情高涨,和跑步相关的体育赛事举办进入井喷期。



可以看出,自2014年以来,国内马拉松赛事场次直线上升,2019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2018年时相关赛事年度产业总产出更是达到746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个部委发布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赛事越来越多,跑步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对跑步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许多专业跑者不再满足于城市观光类型马拉松,对大自然的渴望、赛事的挑战性及自身精神需求下,越野赛受欢迎起来。


再加上越野赛事凭借其便于在景区内举办、人气旺盛、促进消费等优势条件,也受到了地方政府、景区和社会资本的多方青睐。多重因素下,越野跑数量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各类马拉松赛事达到1828场,其中越野跑数量最多,达到481场,是各类跑步赛事中最多的。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媒体介绍,越野跑虽然也经常被冠以“马拉松”的名头,但与公路马拉松比,越野跑在比赛场地、难度特点、危险系数、赛事组织和对选手身体心理要求等方面差异非常大,是一个小众运动。


资深跑友表示,马拉松与越野跑是有明显不同的,“从里程上看,马拉松最多40多公里,而越野里程动辄超过100公里。而马拉松一般都是在硬化道路上跑的。但越野通常‘不走寻常路’,还会刻意设置一些树林、沙地等障碍”。


CTRA中国越野跑平台的界定中,越野跑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包括高山、沙漠、森林、沿海地区、丛林/热带雨林、草甸或含地上进行的一种跑步比赛,越野跑要求比赛地形铺装路面或柏油路较少,不超过整场比赛的20-25%。


一位越野跑赛事运营从业者介绍,美国越野跑协会注册的比赛大约1500场,其中百公里和百英里的比赛不到总数量的5%。


“越野运动最发达的国家尚且如此,我们的长距离越野跑赛事,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比例。”他说。


跑步赛事遍地开花

赛事运营商5年增加5.7万家


越野跑、马拉松等赛事背后经济效益,引得资本争相入场,抢夺这块巨大的蛋糕,一时间赛事运营公司趋之若鹜,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6.63万家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而在这企业中,有大部分都是在近几年成立的,成立时间在5年内的有5.7万家。



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全部企业状态)。2019年以前,年度注册增速均超过30%。


其中,2019年,我国新增超2.3万家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达到顶峰。截至5月26日,我国今年新增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超2400家。


这么多企业加速进入赛道,都能赚到钱吗?


从国内外的“跑马”产业链看,最核心的部分是体育竞赛表演,也就是赛事本身,然后内层商业模式多以体育用品销售、媒体、娱乐等资源构成,最外围的商业效应则由品牌经营、公关、科研、旅游、房地产等领域共同构成。



艾瑞数据显示,在此类赛事的众多收入源中,赞助收入是赛事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从以往A1、A2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收入数据来看,赞助收入与赛事成本相比,比例约在50%~60%之间,再加上政府补贴及赛事票房收入,一场马拉松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据专业运营马拉松赛事的上市公司智美体育财报显示,2017年公司运营了“奔跑中国”16站赛事,第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以及长春、荣成滨海、常德国际马拉松,这些赛事的毛利达到7830万元左右,其体育服务这一业务中产生的5230万毛利,这一部分收入包括赛事举办收入、广播权销售以及个体消费等。


按此计算,2017年该公司运营马拉松的平均单场毛利达到391.5万元。


巨量经济效应吸引众多赛事运营商加入

行业乱象亟待整顿


数据显示,在6.63万家注册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中,近八成都是小微企业,大部分企业注册资金都在200万以内,且超过一半企业都没有行政许可,最关键的是近97%的企业都没有资质证书。



没有资质证书能承办比赛吗?


广州一家马拉松运营公司的创始人梁先生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现在国内马拉松办赛市场已经“一片红海”,每当有新的马拉松开办或者此前的运营合同到期,“十几家公司去抢项目都算少的”,价格压得很低。由于需要协调安保、交通、医疗等多方面的公共资源,“地头蛇”现象也成为不少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的一个普遍特点。


“很多赛事,你要拿就必须和当地熟门熟路的公司合作,有的‘地头蛇’很强势,也就借用下你的资质,中标以后就没你啥事儿了。”梁先生说。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曾对媒体表示,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审批权下放后,一些地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没跟上,造成了监管真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个别地方招标还存在依靠人情关系的情况。一些运营机构缺乏法律责任意识,导致办赛中安全和应急措施不到位。


CTRA中国越野跑平台创始人王磊曾对时代财经说,“没有任何赛事经验,但是有能力拿到项目的公司也有很多。因为大家对体育赛事的认识不够,甚至很多以前做广告的、做体育器材销售的公司都开始做赛事运营。”


企业纷纷跨界,想要在赛事产业分一杯羹,那这些企业对于体育赛事运营是否够专业?可能还得打一个问号。


当下,多地已经推迟和取消了多项户外运动赛事。比如,第四届“一带一路”中国四明山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暨2021CHINA100山地越野系列赛、2021年邹平市首届全国山地半程马拉松等均已取消。


早在5月23日晚,国家体育总局就召开了“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


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中国大陆组织机构代表苏子灵曾对媒体表示,行业缺乏强制性标准、办赛企业准入门槛低,这些顽疾不仅滋生了赛事组织上的安全隐患,同时麻痹了选手的安全意识,“对于这些‘边跑边成长’的资深运动员来说,安全,往往被排在了速度、名次、甚至奖金后面”。


经济效应固然重要,但专业、安全和服务方面的投入更重要,天灾无法躲避,但专业机构负责运营,可以制定应急预案,在每个环节都要做好保障。


科学办赛,以人为本,才能让每个热爱马拉松的人健康、快乐的奔跑起来。


参考资料:


新华网《5年增长30多倍!“一路狂奔”的马拉松赛乱象透视》http://www.xinhuanet.com/2021-05/24/c_1127486469.htm


时代财经《越野挑战赛|“膨胀”的越野跑:99%不挣钱,赛事运营公司招聘不求专业》https://www.sohu.com/a/468508691_100019684


数据新闻编辑 陈华罗 新媒体设计 许骁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