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考生与老师击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影


随着高考分数陆续出炉,谜底露脸,挂在考生及其家长心中的巨大悬念落地了,紧随其后的新悬念又升腾起来了:该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对于有机会填报高考志愿的考生来说,志愿填报是一场命运攸关的“人生大选”。表面上看,考生是在多种选项中做选择题,选什么大学,什么专业,选择主动权似乎都在考生的手中。

 

事实上,每一个选项都代表一种可能性,其概念究竟有多大,不仅取决于考生个人的选择,更取决于别人的选择。每一个人的选择可能是理性的,但多种细颗粒理性的聚合和集结,就会催生不确定性。

 

因此,每一笔志愿的填写,都存在偶然和机遇的成分。好在,高考志愿不止一个,考生们可以填报多个志愿。这意味着,考生不会被一条路堵死;多条选择,意味着多种悬念等待考生去解谜。

 

不过,每年大学招生数是基本确定的,并不因为填报志愿数的增加,就能成倍确保考生志愿的成功率。机会面前,人人平等。A考生有六所大学可选,对于B考生而言,也有同样的机会。这样,就带来了多种人对多种选项的“花样海选”。

 

6月10日,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考点外,考生的家人等待考生走出考点。当日下午,北京市2021年高考结束。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影


考生突然间被推向盛况空前的高考大选,其中大多数都会发懵。面对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一些考生就会无所适从。


于是乎,就会出现家长乃至亲友团的积极代劳,甚至出现越俎代庖,直接把孩子的志愿包办了。这种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即便没有遭到孩子即时的抵抗,也可能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得到报复,甚至会彻底改写孩子的人生。

在有限的时间区间内作出正确的选择,的确艰难。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要在这短短的时段内作出选择,着实为难了考生,也难为了家长。

 

糟糕的情况往往是:懵懂的孩子被格式化功利心的家长劫持,把所谓的志愿变成了“被志愿”。这种被动的填报场面,年年都在上演,且剧情相似,只不过主角不同而已。

 

把报志愿的权利多给孩子一些吧。哪怕他们真的很懵懂,也要让他们迅速醒过来,为自己做主,进而做出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填报志愿的正确姿势应该是这样的:不要过于被社会上的功利化标准绑架,清空所有的世俗牵绊,真正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出发,对大学、求知、人生做一次清澈的想象和梳理,从真实的好奇、本色的兴趣、不带杂质的喜好出发,把这些专属自己的志与愿,跟作为选项的大学、专业精确地连接起来,在志愿的菜单中精准选择。


家长和老师们所能做的,就是帮助考生找回专属于他们的兴趣。家长或老师们与孩子一起,多快好省地搜集、分析相关大学、专业信息,做孩子的“神助攻”,但不能包办。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考点,考生有序排队进入考场。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影 


目前,给考生们填报志愿的时间还是短了点。虽说,高考之后,考生即可启动“志愿填报工程”了,但在考分未揭榜之前,多数考生被考分牵扯了最多的心神,考分落在哪个区间,意味着选项就归于哪个段落。

 

多数考生是看分数下单的。而真正到了志愿选报的时刻,由于时间短促,志愿信息掌握不充分,可能造成志愿填报手忙脚乱,考生难免出手不慎,误了人生。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幸运者,误打误撞,遂了心愿,也属于小概率的。建议今后高考分数出笼后,给考生更加宽裕的志愿填报时间。

 

当然,现在不少大学,都有转专业的机制。这就给那些高考志愿不顺的学子,在进了大学之后,有兑现愿望的机会。

 

这种补偿机制,不仅能让那些志愿未遂的学子圆梦,也能让那些进了大学之后找到真爱的学子有变换赛道的机遇。大学这种务实的制度安排,可以弥补考生志愿失手之憾。还有不少大学,用辅修、双学位、荣誉学位等方式,给大学生更多选择的门径。


总之,高考成绩重要,填好志愿同样重要。我想对每一个考生说:愿你所选,遂你所愿!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编辑:丁慧   实习生:叶可慧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