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来袭,琉璃河镇大棚间露地积水,菜农用水泵抽水。新京报记者 王颖 拍摄 制作


7月12日中午1点,房山琉璃河镇小陶村附近,大雨刚刚停了一会儿,大棚里就出现了菜农忙碌的身影。天气预报显示,这场入汛以来华北地区最强降雨还没有结束,趁着雨停的空隙,该收的菜得赶紧收了。

 

菜地排水,雨后第一件事

 

65岁的张广啟站在两座大棚中间,把抽水泵沉入积水的地里,一根胳膊粗细的透明管子,弯弯曲曲地从地头伸到公路上,穿过公路,搭在路边的排水沟里。水泵启动,混浊的水很快充满了塑料管,在管子里汩汩地流动。

 

塑料管很软,张广啟又找了两根粗树枝,紧贴在管子两边支撑,这样车轮轧过树枝的时候,不会压坏管子。

 

张广啟看着抽水泵正在抽水工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大雨下了一夜加半天,地里的积水已经很深。尤其是大棚中间的露地,地势较低,无法自然排水,只能人工抽水,有个别大棚里进了水,幸好多数无恙。

 

张广啟的棚里没有进水,大棚里种的油菜刚收了一半,还有一半等待收割。棚外积水的露地里,小白菜刚1寸多高,几乎全淹在水里,“水渗不下去,必须得抽了,不然太阳出来,水里的菜都活不成。”

 

种菜10年,见过更大的雨

 

沉在水里的水泵,发出沉闷的嗡嗡声,水混着泥浆被抽出去。水泵功率不大,张广啟估计,眼前的一小块地,大概得抽四个小时。

 

露地里的积水得抽一阵。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张广啟是山东菏泽人,10多年前,带着一家人来北京,在京郊租地种菜。大棚是村里盖好的,每个棚每年的租金在5000元左右。孩子们也都在这里种菜,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尤其是过年。张广啟一家人,已经很久没回家过年了。

 

在北京种菜10多年,遇到暴雨的情况不多,但也不少见,张广啟说,棚里的抽水泵就是为此预备的,“雨最大的那年,好多棚塌了,棚里的菜也都毁了。最常见的是露地积水,雨沿着大棚流到旁边地里,排不出去的话,种的菜就泡坏了。

       

如果不抓紧抽水,地里的菜就泡坏了。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大雨间隙,能收多少是多少

 

张广啟是中午出门的,棚里的菜不等人,过一天长一截,太大了就没人要了。趁着雨歇,得加紧收割。而且,下雨的时候,价格会更好一点儿。


一个小板凳、一把美工刀,就是所有的“农具”了。张广啟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用美工刀锋利的刀片,贴地将小油菜割断,再削掉底部的黄叶,整整齐齐地摆在筐里。不一会儿,一筐翠绿油亮、干干净净的小油菜就装满了。

 

菜农得趁着大雨的间歇,赶紧割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不止张广啟如此,附近各个大棚里,也都是忙碌的菜农们,忙着收割油麦菜、小油菜、小白菜,蒿子秆等。收菜的车就停在路边,雨季中的每一分钟空隙,对他们也同样重要。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