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东京,赵慧卿再当志愿者。


我是日本华侨赵慧卿,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在东京一家医药公司做研发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在青岛老家做水上项目的志愿者,对奥运会有着深厚的情结。所以,当东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二话不说又申请了当志愿者,被分配维护赛场外秩序的工作。


奥运会开始前我得到消息,观众不能入场,很多志愿者的工作被临时取消。我一个朋友所在的志愿者小组是为现场观众提供紧急救援的,一下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早在2018年10月,我们就报名申请当志愿者了。经过长达3年的准备和培训,不少志愿者小组却在临开赛前被解散了,很多志愿者都忍不住落泪。我们小组虽然没有解散,但任务从场馆外的维持秩序变为在场内为运动员服务。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员、赛场近距离接触是志愿者们最期待的工作,但疫情之下,场内服务的防疫压力非常大,防疫措施一再加码。


在“上岗”之前,全体志愿者统一接种了疫苗。每天运动员和裁判进场馆前,我们要对他们测体温和双手消毒。休息室内的桌子上都加装了防护挡板。


如果遇到运动员没戴口罩,不管多大的腕儿,我们都会严肃提醒。我接触的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地,但他们都很好沟通,会为忘记戴口罩表示歉意。至今还没有遇到态度强硬、不遵守防疫规则的运动员。


获奖运动员留影时,原本也得戴口罩。后来,组委会临时调整,拍照环节可以摘下口罩,但要严格保持安全距离。我们在场内看到获奖运动员隔得远远的举着金牌,相互微笑致意,也会送上掌声和微笑。


2008年,还没有互联网社交平台和社区来记录志愿者的体验,我在给朋友的书信及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经历。这次,我在小红书上对刻骨铭心的奥运经历做了记录,很多人和我互动,为我们的工作点赞。还有很多人不断催更,我们这些志愿者也被大家叫做“小红书奥运报道团”。


从2008年到现在,我仍然在为奥运服务。世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的生活也完全不同了,但奥运的魅力仍然吸引着大家,鼓舞着大家。


□卿卿子是我(小红书博主)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