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畅)为弘扬古建筑文化、宣传文物保护理念,9月16日,万寿寺修缮工地举行开放日活动。50余名观众以及近20家媒体记者作为首批观摩体验者走进现场,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演示,了解修缮背景意义,近距离观摩体验传统古建筑修缮技艺。

 

工作人员展示修缮期间在寺内发现的精美石刻——丹陛石。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选址在长河北岸、广源闸西侧,经清代皇室多次扩建,成为皇家祝寿场所。现存的万寿寺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建筑格局分为中、东、西三路,因其具有深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享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3月15日,万寿寺修缮工程全面启动,修缮总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是继慈禧皇太后六旬庆典修缮之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整体保护修缮工程。

 

为充分展示万寿寺及其修缮工程的过程与结果,本次开放日分为展示讲解、现场观摩及实际体验三个部分。

 

走进修缮工地,有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演示各种修缮技艺,让完全不懂行的观众也能有所了解。例如主殿椽头彩画贴金箔复原工艺成果,是用98%库金制作的金箔装饰彩画,能够增加建筑的辉煌效果。椽头彩画贴金共有9道工序,包括拍谱子、沥粉、涂底色、呛粉、扫粉、包黄胶、打金胶、贴金、走金等,广泛用于宫廷、庙宇的贴饰。

 

万寿寺东路修缮还涉及“钉麻揪”这项工艺操作。钉麻揪主要用于古建筑墙体的施工,把制好的麻揪以梅花状相互错开钉入墙面砖缝内,在抹灰过程中将麻分成圆形掺在灰中,以提高抹灰层韧度和连接性能,避免墙灰脱落空鼓,起到固定墙体的作用。观众能在现场体验亲手操作麻揪制作过程,即以苘麻缠绕竹钉制成麻揪。


万寿寺二期修缮工地,工人正在对墙体进行修缮,涉及“钉麻揪”等工艺操作。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通过现场活动交流,公众了解了文物工程的操作工艺、构件名称、制作方法等,实现了充分发掘和利用在工程施工阶段展现文物的独特价值。修缮完成后,基于积累下来的工程资料,辅以多媒体渠道与科技手段,万寿寺文物保护技艺的传承与现代文物保护的故事将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据了解,万寿寺本次修缮工程总体进展顺利,不仅恢复了万寿寺皇家寺宇的历史面貌,也扩大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展陈开放面积。随着修缮工程结束、博物馆的重新开放,万寿寺将融入南长河下游景观,建设水岸呼应的大运河古都文化集中展示带,重现乾隆时期“水上御道”历史风貌。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摄影记者 郑新洽

见习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