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政务服务局局长张革表示,“接诉即办”提升为地方性法规,成为一部具有首都鲜明特色的“为民服务法”,给政府立责、为公民立权,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作为首都的原创性改革,“接诉即办”有哪些原创性特点?专家学者认为,接诉即办充分体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思路转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通过议程责任内置,将回应市民诉求从“基层行政事务”转变为“高位部署”,形成治理资源分配新格局,治理效能获得充分挖掘和释放。

 

在接诉即办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专家认为,要想更好地解决市民和企业诉求,还需要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

 

城市管理发生深刻变革

 

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依托于12345热线。这条设立于1987年的热线,最初叫“市长电话”。经历30多年的发展,到2018年时已经扩充到500个坐席。除了非紧急救助业务,民政、卫生、环保等热线也整合进了12345热线。

 

2018年,北京市委启动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赋予街乡权力、下沉工作力量,构建了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2019年起,北京市推进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延伸,围绕七有”“五性,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为民服务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据北京市政务服务局局长张革介绍,从2019年到20219月中旬,12345热线累计受理群众反映2958万件,日均2.99万件,其中网络端受理量突破240余万件,诉求解决率从53%提升到85%,满意率从65%提升到91%接诉即办成为北京城市运行的晴雨表、市民诉求的呼叫哨、党委政府与企业群众的连心桥

 

接诉即办也获得了中央层面的肯定。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将北京市建立完善接诉即办改革机制、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通报表扬。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晓壮研究员认为,接诉即办充分体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思路和做法转变。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代表着理念和实践的变化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沟通协作,以达成共识,也就是制造共识。

 

“以前有时候政府一厢情愿,工作干了老百姓也不满意,当然还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李晓壮说,北京市在接诉即办改革中,利用接诉即办机制牵引,拓宽了百姓诉求渠道,直接了解到老百姓所想所盼所期极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为民服务效能,形成了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图景,是有史以来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城市管理体制变革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今年1月初,北京市首次公布“接诉即办”年度报告,并发布2020年“接诉即办”改革工作考评成绩排行榜。

 

时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王军介绍,北京市聚焦“七有”“五性”破解民生难题,补短板、强弱项,2020年通过12345热线解决了304万件民生痛点问题,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北方工业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睿志博士提出,“接诉即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典型制度。作为一个制度化的“政治承诺”,它要求对民众诉求进行全面回应。

 

周睿志提出,“接诉即办”重新分配了治理资源。在以往的社会治理中,基层治理机关“针对上级部署”实施“强治理”,“针对民众诉求”则实施“弱治理”,治理资源集中在完成上级部署的方面。“接诉即办”改变了以往的这种治理资源分配格局,大大加强了对“市民诉求”的治理力度,实现了治理重心的转移,有力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曾发文指出,“接诉即办”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就需要贯彻城市的人民性,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民感受到温度,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议程推进责任内置,市民只需提出诉求即可

 

近几年,遇到问题打12345热线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的广泛共识。

 

路灯亮啦,我们这心里也敞亮了。”今年8月2日,大兴区京开高速六环路至魏永路路段桥下涵洞正式亮灯,周边居民走夜路更安全了。

 

该路段有3个涵洞、1座盘桥,此前,因迟迟未安装照明设施,夜间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较大,成了往来通行市民的心头病。接到居民反映后,天宫院街道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协调大兴区交通指挥办、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专题会,决定安装涵洞内照明设施。随后,街道办还邀请周边居民及反映人与路灯安装项目相关负责人,多次实地察看,并组织征求居民意见,最终选定安装路段、位置、角度。

 

周睿志认为,在“接诉即办”过程中,市民只需要提出诉求,即可坐等办理结果,诉求的具体办理则由党政机关全程负责。这其中,包含一种“议程推进责任内置”的原则,大大减轻了市民在办事过程中的负担,充分利用了党政机关资源丰富的优势。

 

周睿志举例对比,如果把办理机构比作一个体系,在信访制度中,诉求往往是在“体系外流转”,获得回应的比率很低;在诉讼制度中,诉求办理需要由当事人自己推进,当事人成本很高。唯有“接诉即办”,诉求一旦提出,就能由党政机关来负责推动。“接诉即办”的特点非常明显。

 

周睿志认为,“接诉即办”借鉴互联网公司“派单”机制,实现责任赋予的精准化,也为监督考核奠定基础。它是“社会反哺国家”的一个典型范例,表明我国治理制度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内生性”。

 

将回应市民诉求变为“高位部署”

 

日均2.99万件诉求,如何做到85%的解决率91%满意率?

 

早在2019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就将12345热线受理管辖权属清晰的群众诉求直接派至街乡镇,及时“吹哨”、迅速回应,推动哨声受理办理直达现场、直求结果。

 

同时,对来电诉求,北京市实行四级响应机制。依据群众诉求事项的复杂程度、紧急程度、利益关联程度、办理难易程度、社会风险程度,将街乡镇和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对群众诉求的响应等级分为四级。在办理上,则实施全程跟踪督办。各街乡镇随时接办群众诉求,能够自行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对于需要跨部门解决的复杂问题,由街乡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集体会诊、联合行动,共同研究解决;需要市级部门推动的,及时上报推动解决。

 

如今,全市各部门、各区、各街道的“接诉即办”情况,均在评比考核之列。

 

周睿志认为,接诉即办”制度实际上巧用了我国的“大一统体制”特性。通过对市民诉求进行直辖市层面的高位立案,由直辖市层面的机关接纳市民诉求,然后分派给基层机关办理。这样“转手”,回应市民诉求从“基层行政事务”转变为“高位部署”,“大一统体制”的“自上而下”势能被巧妙利用,其治理效能被充分挖掘和释放。

 

以12345热线为统领,北京市还实现了接诉即办数据分析服务支撑。建立“日通报、周汇总、月分析”机制,将群众诉求直送市领导和各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案头,分析诉求热力图、分布类型、高频事项,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同时,12345热线可对民意舆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将带有苗头性、风险性的诉求,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预警信息。

 

制度完善了,建议增强干部能力

 

在进行地方立法规范的同时,北京市的接诉即办改革仍在不断探索之中。

 

今年年初,基于过去两年“接诉即办”形成的庞大的民生数据富矿,北京市通过大数据分析“算出”民生痛点,推出“每月一题”,选取房产证难办、预付费消费退费难、房屋使用、老旧小区改造等12类27个重点难点民生问题,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这27个重点问题作为主动治理的切入口,全市上下合力攻坚治理“难题”,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对27个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进度安排。

 

截至2021年9月20日,各市级单位已完成477项任务,占全年任务(603项)的79.1%。27个问题1-8月出台91项政策,占全年拟出台政策法规(116项)的78.45%。

 

李晓壮提出,“实践证明,‘接诉即办’是一项好制度,需要久久为功,同时人的能力问题是共通要点一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能形成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因此,需要广大市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同时,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也要不断提高驾驭“好制度”的能力水平,如果能力跟不上,再好的制度可能也会空转,也解决不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柳宝庆